陜西元宵節(jié)習俗
貴群醬
農歷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jié),因為這天的禮俗食品為元宵而得名。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里裝糖餡的圓形食品,也叫做“湯圓”,取其團圓和睦之意。這天的主要活動是觀燈,所以也叫做“燈節(jié)”。道教稱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合稱“三元”,分屬天、地、水三官的誕辰。上元燃燈的記載很早,遠在漢代,就在這天晚上燃燈,以紀念太乙神(北極星君)。據《僧史》記載,漢明帝從西域引進“臘月賞燈”的習俗,西域臘月晦日,稱為大神變,該日燒燈表佛。此俗引進中國后,逐漸發(fā)展為賞燈。唐代把賞燈的時間正式定為正月十五,據史書記載,睿宗景云二年(711)正月十五日夜里,于安福門外,做了一個20丈高的燈輪,用錦繡加以裝飾,掛上5萬盞花燈,就像一株巨大的花樹。成千的宮女和長安少婦在燈下唱歌跳舞。到了唐玄宗時,元宵賞燈更為盛行。規(guī)定元宵節(jié)前后三夜馳禁,開市賞燈。宋代與唐朝相同,曾頒布詔令,把元宵節(jié)賞燈作為一項制度定下來。明太祖建都南京,為了招徠天下富商,放燈十天。清太宗時,仍然規(guī)定元宵三夜,開市賞燈。到了近代,全國各地賞燈的日期,雖然參差不齊,但賞燈的風俗已經固定化了。民國以來,元宵節(jié)賞燈的時間一般為三天,正月十四日為“試燈”,正月十五日為“鬧燈”,正月十六日為“完燈”。
送燈與打燈
從正月初五起,開始送燈活動。主要是舅父給外甥送燈,俗話說:“外甥打燈籠——照舊”(舅的諧音)。另外還有干爸給干兒女送燈的。燈的式樣很多,有宮燈、碌碡燈(圓燈)、蓮花燈、盆燈、羊燈、魚燈等,還有各式各樣的花鳥燈。一般送一對燈籠,10根蠟燭,10根麻花,連送12年。孩子接到燈后,每晚打(挑)燈成群結隊地玩耍嬉鬧,直到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的“玩燈”叫做“鬧燈”。或者把正月十四日晚上的打燈叫做“玩燈”。
正月十五日晚上的打燈叫做“鬧燈”,正月十六日晚上的打燈叫做“完燈”。“玩”、“鬧”、“完”各有含義,“玩”就是盡情地玩,特別是正月十五這天,燃放鞭炮,敬神祭祖,晚飯后門首掛燈,屋里院內旮旯拐角燃燭照明,給祖先墳墓燒紙送燈。然后外出看熱鬧(焰火、獅子、龍燈、猜燈謎等)。元宵節(jié)的特色就是大鬧花燈,大鬧而特鬧之,要鬧出一個水平來,看誰的燈籠好,看誰耍燈的技術高,誰就光采!也給娃的舅父臉上增添光彩!到了正月十六日晚上,這是一年燈節(jié)最后一個晚上,所以叫做“完燈”。意思是今年的燈節(jié)完了,因此要盡情地玩燈,耍以燈打燈,把燈打碎、燒掉,這樣才開心。因為明年不能打舊燈籠,打舊燈籠,舅父就會害紅眼病,這是民間的忌諱,所以把燈籠打完了事,就是“完燈”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