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馬關縣民族民間風土人情(2)
宏毅郎
生、婚、喪俗
嬰兒滿三天后,稱“打三朝”。滿一個月時,岳母家及其親朋好友便相約帶上一些嬰兒的穿戴、雞蛋等禮物前往祝賀,稱“送祝彌”。滿一歲,為孩子辦“周歲”。讓孩子“抓周”。為老人辦生稱“做壽”,親朋前來賀生稱“祝壽”,小輩前來賀生稱“拜壽”。
新中國成立前,婚姻過程有說親、走媒、傳檳挪、報日子、過禮、迎親、回門等項。1950年后,男女平權,實行一夫一妻制。1990年春,共青團馬關縣委員會向全縣共青團員和廣大青年發(fā)出《破大操大辦之舊俗,樹文明婚禮之新風》的倡儀書,同時為14對新婚夫婦舉行集體婚禮篝火晚會,縣委書記、副書記為新婚夫婦當主婚人和證婚人。
年輕人死,謂之“短命”,草草掩埋了事;中年以上的人去世要辦喪事。老人斷氣時,兒子要為其“接氣”。死后停于堂屋正中,設靈牌和引魂幡。出殯前一天“開悼”,親朋前來上祭,出殯時撒“買路錢”,瑣吶、響器、放爆竹、鳴槍、跳打、抬祭幢等。途中有“搭橋”、繞棺、回靈等。葬后第二天還要“復喪”,后有守孝或念經超度亡靈等。新中國成立后,逐步實行殯葬改革,1981年縣民政部門在縣城西郊建殯儀館,提倡火葬。
衣、食、住、行
20世紀30年代前,多數(shù)人穿藍士布或自紡自織自染的“土布”,少數(shù)富裕之家穿綢緞。男子穿對襟衣,女子穿面襟衣。富貴之家男人,有穿長袍馬褂或長衫的,年輕女子也有少數(shù)穿旗袍的。40年代有部分穿西裝。50年代后,各種機織布料、毛料服裝也多了起來。有各式毛衣、風衣、罩衣、長短大衣及牛仔衣褲等。女裝兼有各式裙子。鞋類有塑料涼鞋、膠鞋、各式皮鞋、旅游鞋等。
山區(qū)和半山區(qū)大部分人家以玉米、蕎子等雜糧為主食,壩區(qū)多以大米為主食。一日兩餐。城鎮(zhèn)一日三餐,烹調多喜酸、辣、麻味,不論吃何種菜蔬,用蔥花、芫荽、辣子面、醋精、醬油、花椒等拌成的“蘸水”均不可少。設酒席須湊足八碗菜。
清代建筑材料以土、術、竹、草為主。房子多是兩面分水,用滑竹或木棍編成掌笆做“樓板”;墻用泥土春成,中間為堂屋,兩邊做臥室或廚房。民國時期,逐漸有瓦房。中間一格開大門,進大門為堂屋,堂屋左右各有兩個房間(宿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城鎮(zhèn)居民建蓋磚混結構房,多為二至三層,寬敞明亮。
馬關縣地處山區(qū),民國時期,以馱馬為主要運輸工具。新中國成立后,交通發(fā)達、運輸便利,從縣城北行經浪橋、大溝絞入文山城,全長67.5公里,境內里程37.5公里;從縣城東南,經石門坎至邊境茅坪,前行1.5公里至“國門”,全長54公里。前行可至越南箐門縣城;從縣城往西經南山至大樹塘火車站,全長95公里,前行可至屏邊縣;從縣城西南經田灣至河口縣橋頭鎮(zhèn),全長50公里;從縣城南經石門坎達小壩子,全長29公里。從小壩子前行跨黑河可至越南新馬街;滇越鐵路有4.8公里途經馬關縣古林箐鄉(xiāng)湖元村西部邊緣,設有一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