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卑族的由來與現(xiàn)在的分布
殿原子
北魏是由鮮卑族建立起來的,鮮卑族的拓跋氏族曾經是北魏的王族,在中國歷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大概在3世紀末的時候,鮮卑族占領平城(大同),并在此建都。當時,北方諸民族入侵中原時,都經過大同,但只有鮮卑族是成功占領大同的。中原民族(炎黃帝民族)對待北方來犯的民族是花過很大力量的,爭奪的焦點就是大同。有時大同在中原民族手里,有時大同在北方民族手里。遠古時,以河南為中心的區(qū)域稱為中國,四周是四方國,東邊是東夷,南邊是南蠻,西邊是西戎,北邊是北狄,居住在中間的炎黃民族對四方國是一個力求同化的過程,大同的意思就是同化。
鮮卑族本來發(fā)源于大興安嶺北麓的石洞中,在嘎仙洞附近現(xiàn)在還有遺址。其中,拓跋部落就居住在黑龍江嫩江流域。鮮卑族的人馬多了以后,就占領了滿洲里的呼倫貝爾草原。草原上牧草肥美,這個民族在呼倫貝爾草原上發(fā)展很快,不到七代的時間,這個地域就不能滿足鮮卑族發(fā)展的需要了,于是鮮卑族的一支就向南走,通過熱河(承德一帶)進入現(xiàn)在的延慶,進而突取張家口和大同。在大同待了幾十年。剛開始的時候,軍馬中無文武官之分,都是武將。
后來,大統(tǒng)領到了大同后,注意吸收先進文化,善待“異族”的中原文化,任用了一些中原有才識的人,并鼓勵同族人與漢族的婦女結婚。到了文成帝的時候,他自己就跟漢族姓馮的大戶女子結婚,也就是后來的馮太后,她是北魏第一個在中原的漢族皇后。馮皇后是信佛教的,所以文成帝也開始相信佛教,從此原先受到重視的道教開始退到后臺,而原先受到輕視的佛教解除禁令得以迅速發(fā)展。馮皇后很早就守寡,大概26歲就成了太后,到了大概37歲時,就成了太皇太后。這時候是孝文帝時代,佛教在中國北方得到空前的發(fā)展,各地競相建寺廟塑佛像,大量開鑿石窟,樹碑立傳,從而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獨特的石窟藝術和碑刻藝術。
西晉末年,鮮卑部落居住在內蒙古錫林郭勒地區(qū)時,拓跋圭就稱“代王”,后來又改稱“魏王”,歷史上稱之為魏道武帝。那時候,道武帝不僅有“南進”的宏圖大志,而且羨慕中原文化,極力想學習漢文化。但由于戰(zhàn)事頻繁,要全面實行漢化政策是不大可能的。從道武帝到獻文帝的這段時間內,北魏的疆域進一步擴大,東到渤海,南到渭水、黃河一線,西到秦州、河州和梁州一線的廣大中原地帶。到了魏孝文帝時,社會總體趨于安寧,但鮮卑族入主中原近百年了,仍然面臨很多問題。
因為鮮卑族面臨的是漢族的社會,而統(tǒng)治者是鮮卑族,語言不一樣,無法指揮,甚至稅收也收不到。因此,有必要接受并吸收中原文化,團結并融合中原的漢民族,使北魏王朝更加穩(wěn)固。于是,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但來自鮮卑王室、貴族的阻力不小。孝文帝這個人很聰明,用了個計謀,說要打仗了,做出大舉征戰(zhàn)的氣勢,這樣大家也只好同意遷都洛陽了,同時也從大同帶去了不少鮮卑族民眾。
可到了洛陽以后,孝文帝就開始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全面推行漢化。首先將大小可汗的軍馬分散到河南各地,以便統(tǒng)治。但是要統(tǒng)治中原人必須要會講中原話,還必須要設很多官吏,但這還不夠,所以孝文帝決定做幾樣事情。第一就是學漢語、用漢語,不學漢語就無法統(tǒng)治,底下也聽不懂,所以只得學漢語,并規(guī)定大小官吏不得用鮮卑族語言,違者降級或免職;
第二是改姓漢姓,因為那時中原漢族是很講姓氏講門第的,于是,孝文帝下詔改姓,一方面為皇室宗親與部落大人確定漢姓,即“八氏十姓”和“三十六族九十二姓”,這些姓氏的人后來就被稱為“河南洛陽人”,另一方面將鮮卑族姓改為漢姓。同時進一步鼓勵鮮卑族與漢族通婚,甚至下詔禁止鮮卑族同姓結婚;
第三是建立中原式的文官制度,不再用武官,取而代之的是相國大大等文官,文官正式穿上漢式的朝服;
第四是官吏不再是管大小可汗與兵馬,而是管行政區(qū),一區(qū)一區(qū)地管。大可汗改稱為帝,并追稱歷代祖宗為某某帝。通過這樣的變革,不僅糧草稅務能夠收回來,而且鮮卑族與漢族得到更大的融合。改了姓氏后的鮮卑族人還得穿漢服,不再穿胡服。這些變革對中原社會的諸多方面的影響也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