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倫春族概況
雨寒君
民族概況
“鄂倫春”這一名稱于清初始見文獻記載?!肚逄鎸嶄洝肪砦迨辉谝环葑鄨笾惺状翁岬健岸頎柾獭?;康熙二十二年(1683)九月上諭中稱之為“俄羅春”。此后才比較統(tǒng)一地以鄂倫春這名稱來稱呼他們。鄂倫春一詞有兩種含義.一為使用訓(xùn)鹿的人,一為山嶺上的人。根據(jù)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鄂倫春族人口數(shù)為8196。主要分布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以及黑龍江省呼瑪、愛輝、遜克、嘉蔭等縣。使用鄂倫春語,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友。沒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漢語、也有部分鄂倫春族用蒙古文。
鄂倫春族的祖先也是“室韋”,即森林人。到了元代,稱之為“林中百姓”。明代泛指為“北山野人”,游獵于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西起石勒喀河,東至庫頁島的廣闊地區(qū)。17世紀(jì)中葉,沙俄殖民者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迫使鄂倫春人南遷,集中分布于大小興安嶺。然而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之后,直至不平等的中俄璦琿條約與北京條約簽訂以前,他們?nèi)灾镣馀d安嶺以南廣大地區(qū)游獵,并且還參加清政府定期巡邏邊界等活動。只是19世紀(jì)中葉沙皇俄國侵占了中國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地區(qū)以后,鄂倫春族人民才喪失被侵占區(qū)域的廣大游獵場所。清廷對于鄂倫春族的統(tǒng)治,迭有變遷??滴跞?1691),清廷把鄂倫族分成“摩凌阿”與“雅發(fā)罕”兩部分,歸布特哈總衙門管轄?!澳α璋⒍鮽惔骸睘轵T馬鄂倫春之意,編入八旗組織,用以南征北戰(zhàn)?!把虐l(fā)罕鄂倫春”意為步行的鄂倫春,指失去馴鹿尚未得到馬匹仍在游獵的鄂倫春族,分設(shè)庫瑪爾、畢拉爾、阿力、多布庫爾、托河5路,路下分8佐,每佐設(shè)鄂倫春族佐領(lǐng)1人。每年清廷派“安達”進山一次,征取貢貂。光緒八年(1882),清廷廢布特哈總管衙門,設(shè)立興安城總管衙門,專管5路鄂倫春族。光緒十九年,興安城總管衙門裁撤,將原來5路合并為4路16佐(阿力、多布庫爾兩路合并,其余未動),分屬黑龍江、墨爾根、布特哈、呼倫貝爾4城副都統(tǒng)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