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雞足山
以寒
在我國的西南邊陲,在翠綠綿紅、云嶺高原之顛,在紅土藍天間,在自由飄蕩的白云之外,矗立著一座巍峨的清峰。他就是響譽東南亞的,自古與五臺、峨眉、普陀、九華山齊名的佛教圣地,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云南雞足山。
雞足山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東部賓川縣境內(nèi),西與大理、洱源毗鄰,北與鶴慶相連,因其山勢頂聳西北,尾迤東南,前列三支,后伸一嶺,形似雞足而得名。雞足山地處金沙江干熱河谷流域,氣候炎熱干燥,少雨干旱,具有典型的亞熱帶風(fēng)光,四季均可旅游。
雞足山氣勢磅礴,擁有四十座奇山,十三座險峰,三十四座崖壁,四十五個幽洞,百余處泉潭,方圓百里,最高峰為天柱峰,海拔3240米,登臨其山,可東觀日出,南瞰浮云,西望蒼山、洱海,北眺玉龍雪山,人稱“絕頂四觀”。
雞足山不僅是佛教圣地,還是自然景觀勝地。游覽雞足山不僅可以領(lǐng)略到古木參天、重巒疊嶂、百澗爭鳴的自然美景,還可以感受到“十里松風(fēng)香霧迷”以及“天開佛國云為護”的靈光圣跡神韻。
山上松林茂密,修竹叢生,蜀漢時始建小庵,唐代擴建,興盛于明清。有大小寺宇百余座,著名的是明代增建的悉檀寺、石鐘寺、昆明金殿搬遷到此改稱金頂寺。后來多數(shù)寺宇被毀,現(xiàn)僅存清代的祝圣寺、金頂寺大門和楞嚴(yán)塔。山間云霧縹緲,溪水琮琮,為中國佛教名山之一。
雞足山是佛教禪宗的發(fā)源地,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大弟子飲光迦葉衣入定雞足山華首門,奠定了它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元、明兩代,形成了一迦葉殿為主的8大寺71叢林。鼎盛時期發(fā)展到36寺72庵,常駐僧尼達數(shù)千人的宏大規(guī)模。
雞足山歷代高僧輩出,唐代的明智、護月,宋代的慈濟,元代的源空、普通、本源,明代的周理、徹庸、釋禪、擔(dān)當(dāng)、大錯、中鋒,清末民初的虛云等都是聲聞九州的大德高僧。
雞足山千百年的歷史積淀了無窮的文化內(nèi)涵,明神宗頒藏經(jīng)到山,賜紫衣圓頂;光緒、慈禧敕封“護國祝圣禪寺”,賜鑾駕、紫衣、玉印等珍貴文物。吳道子的《瘦馬》;李霞的《十八羅漢過江圖》;徐霞客的《雞足山志》;屈爾泰的《墨龍》;徐悲鴻的《雞·竹·山》、《奔馬》;楊升庵、李元陽、李贄、董齊昌、孫中山、梁啟超、袁嘉谷、趙藩、趙樸初等留下的大量詩文畫卷,都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雞足山素以雄、險、奇、秀、幽著稱,以“天開佛國”、“靈山佛都”聞名,徐霞客勝贊“器觀盡收今古勝”,“實首海內(nèi)矣!”,徐悲鴻賦詩“靈鷲一片荒涼土,豈比蒼蒼雞足山”。
作為旅游勝地、佛教圣地“靈岳重輝”的雞足山正“飲光儼然”,企盼并歡迎您“靈山一會”!雞足山佛教在清朝后期曾一度衰落,寺廟僅余十余座,且已破敗。雞足山佛教在近代的復(fù)興,當(dāng)首推虛云法師之功。
虛云法師,俗姓肖,初名古巖,字德清,別號幻游,原籍湖南湘鄉(xiāng),生于福建泉州。幼習(xí)儒學(xué)。清光緒八年(1882年)在福州鼓山涌泉寺剃度出家,后云游天下參學(xué)訪道。曾謁五臺山、峨嵋山、天臺山、九華山佛教四大名山。曾到終南山,并準(zhǔn)備在那里結(jié)茅修行。還長途跋涉至西藏拉薩,參拜布達拉宮。他的足跡遠至東南亞的緬甸、錫蘭、泰國、檳榔嶼等地。每到一地,他都同當(dāng)?shù)馗呱蟮卵辛?xí)經(jīng)典,切磋學(xué)問,影響漸大。虛云法師對雞足山情有獨鐘,數(shù)登是山。1903年,他再上雞足山時,決定重興迎祥寺。
1904年,將在泰國募得的佛教文物及捐款帶回雞足山。1906年,他爭取到清政府的支持,慈禧太后當(dāng)時撥巨款在迎祥寺舊址上重建新寺,光緒皇帝賜新寺名為“護國祝圣禪寺”,封虛云為“佛慈洪法大師”稱號,并賜以紫衣、玉印、金缽等物,頒賜《龍藏》一部。從此,雞足山以祝圣寺為中心,形成龐大的寺廟群,佛教在此再度興盛。
金頂寺,位于天柱山峰上,為雞足山最高寺廟。明代弘治年間建庵,后人建普光殿、天長閣(一曰方長閣)、觀風(fēng)閣、善雨亭,殿亭四周,筑城環(huán)之,城四面架樓為門:南云觀、北雪觀、東日觀、西海觀。
崇禎年間黔國公沐天波移中和山銅殿至此??滴跞辏?691),殿閣俱焚毀,只留銅殿獨存。次年總督范公、提督諾公及姚安土官與僧人重建。頭山門彌勒殿,二門護法殿,院內(nèi)有銅殿,中奉迦葉尊者,最后為佛殿,兩廂為僧人寮房。
寺內(nèi)原有光明塔一座,1929 (一說1927)年重修,易名為楞嚴(yán)塔,塔高41米,加之高聳于海拔3220米的金頂上,更為壯觀。如登塔遠望,可將四方美景盡收眼底,向東可觀日出,向西可觀蒼山洱海,向南可觀云海,向北可觀玉龍雪山。建國后屢有修葺,金頂寺更為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