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碭山酥梨的悠久歷史
生活童話
碭山酥梨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那么,到底是什么時間開始種植梨樹的呢?有據(jù)可查的記錄是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的《銅山縣志》,上面記載著“黃里石榴、碭山梨,義安的柿子居滿集”的民謠。這就充分說明,在那時碭山產(chǎn)梨已成規(guī)模,并且是享譽(yù)一方的特色產(chǎn)品。居然與蕭縣黃里、銅山的義安一道被人們列為特產(chǎn)區(qū),并記錄在案。
再往前說,明萬歷五年(1577年)的《徐州府志》上,也有碭山產(chǎn)梨的記載,但原文沒有透露出來。連《碭山縣志》上也只是這么一句。到底是如何記錄的,不太清楚,既然都敢引用延用,其可信度還是有的。
更早的文字記載要追溯到莊子的《人世間》,上面寫到“夫揸梨橘柚,果蔬之屬,實熟則剝,剝則辱,大枝折,小枝泄。”翻譯成白話文:揸,讀zha,與“木”字旁加“且”讀音同,是“捏”或“撮”的意思。辱為“軟綿”,“泄”同“卸”。這樣意義就明了了。莊子是戰(zhàn)國時期的哲學(xué)家,字周。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系宋國蒙人。即現(xiàn)在河南省商丘市的東北,距碭山約60公里。夏分九州,碭屬豫州之城,西周初期屬宋,為碭邑。秦設(shè)36郡,碭郡為其一。距離如此之近,文字確切是梨,盡管沒有碭山二字,但那時這一帶有梨樹肯定是事實,要不如何判斷成熟,如何采吃,以及“大枝折,小枝泄”的豐收景象,不會記載的如此清楚。
《秦風(fēng)》載:“隰有樹遂”。隰為名詞,指低洼潮濕地帶。遂,應(yīng)該是木字旁加個遂字,辭源上解釋為:梨的前身叫法。看來,這才應(yīng)該是梨樹種植的最早記錄。碭山古時候居于東海邊沿,屬沼澤之處,氣候濕潤,適宜梨樹種植,有一定的科學(xué)依據(jù)。
有物可鑒的栽培歷史,當(dāng)數(shù)碭山良梨鎮(zhèn)的“梨樹王”了,據(jù)查,它已有180年的樹齡,樹干直徑近2米,高7米有余,占地3分,單株年產(chǎn)量竟達(dá)2000公斤。這鮮活的植物以及它周圍的眾多姊妹樹,足以證明著碭山人栽培管理酥梨的歷史悠久。
不管怎么說,碭山梨在很早以前就有了,這是碭山人引為驕傲的資本。
民間流傳的很多故事,就更能證明碭山產(chǎn)梨。明萬歷年間,皇帝朱翊鈞探望告假回鄉(xiāng)蓋屋建房的老師沈鯉(商丘人士,朝中閣老)。路經(jīng)碭山時,品嘗了地方官員敬獻(xiàn)的酥梨,嘗后大加贊賞,并口喻廣為栽植,列入貢品,年年俸京。萬歷帝到沈家后,正值新房施工,他親自搬磚,以示恤下。至今,碭山民間仍有“皇帝搬磚蓋高樓”之說。碭山城南,經(jīng)傅閣案到陳堤口的“沈堤”,有人說是當(dāng)年沈閣老給干閨女修的走親戚的便道,也有的說是專門匯集貢品酥梨的車路。
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至四月二十,清高宗弘歷出宮南巡,意下江南,途經(jīng)徐州時,看到各地官員呈貢的特產(chǎn),有“豐縣的煙,沛縣的酒,碭山酥梨謝花藕?!笔忱婧?,龍顏大悅,急下一道圣喻,稱“進(jìn)貢梨果甚多,此梨實甲天下也。回京呈供皇考祭祀?!贝X山酥梨不僅傾倒了一代帝王,居然還傳旨將梨子帶回京都,讓列祖列宗分享口福??梢姶X山梨的身價百倍。
保健醫(yī)疾的碭山酥梨
酥梨不僅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佳果,也是治療疾病的藥物之一。祖國醫(yī)學(xué)認(rèn)為:梨性寒味甘,能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養(yǎng)血生肌,潤肺去燥,利尿解酒等功效。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梨品甚多,俱為上品,可以治病?!辈⒅赋觯骸袄婺軡櫡螞鲂模到祷?,解瘡酒毒”。根據(jù)中醫(yī)診斷經(jīng)驗認(rèn)為,梨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對肺結(jié)核、急性或慢性氣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均有療效。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認(rèn)為,梨還有降低血壓,清熱鎮(zhèn)靜的作用。高血壓、心臟病的病人,如有頭暈?zāi)垦?、心悸耳鳴,食梨大有益處。梨含有豐富的糖份和多種維生素,有保肝和幫助消化的作用,所以,對肝炎、肝硬化患者來說,常吃梨可作為輔助治療的食品。
歷代醫(yī)家常用的“五汁飲”方劑,就是取梨汁、藕汁、荸薺汁、蘆葦汁、麥冬汁各等份制成?;靹蚝鬀龇驕胤?,可治各種熱病引起的津液不足等。
中成藥有“梨膏”,很受患者歡迎,據(jù)歷史記載,梨膏的熬制,始于唐代。傳說唐武宗李炎患病,終日口干舌燥,心熱氣促,服百藥無效。正在焦急之中,來一位道士,自稱有妙方可治。道士把梨子絞成汁,陪上等蜂蜜熬制成膏,唐武宗服用幾天后,果然病愈。之后,梨膏就興盛起來,一直流傳至今。
食療中的梨子更有趣,初冬乍到,風(fēng)寒束肺,將梨子去柄挖核,裝入冰糖,蒸熟食用,可防氣管炎;貪杯至醉,食梨兩個或榨汁灌之,即時便可醒酒;民間還流傳著“睡前吃梨除口臭,清晨嚼梨潔白齒”的健康諺語。
親朋歡聚,若奉與盤珍,花樣也不少,可削成圓片與荸薺同拌白糖,名曰“天地涼”;拔絲酥梨,內(nèi)涼外熱,酥脆爽口;梨與百合、糯米同煮粥,既補(bǔ)陰又香甜,稱謂“離合飯”。關(guān)于它的來歷,還有個故事:
唐代貞觀年間,民安物阜,南來北往的生意人比比皆是。湖南的張龍做百合生意,賣貨回家路經(jīng)碭山,正巧與山東的李常相遇。李常搗弄梨買賣,也發(fā)了大財,兩人吃喝完畢后,共同在米家客棧住了下來。張龍頭枕著錢褡,心里盤算著:萍水相逢的過路人,住一宿就要各奔東西,今晚何不動點(diǎn)手腳謀他財物,想到此,張龍悄悄起身遛到上房,與店主嘀咕起來:“今晚,無論下房有什么動靜,你裝作聽不見……”說著,將一包上等百合塞到桌下。店主推辭不掉,只好收下。待張龍走后,他搖著頭,又看了看內(nèi)室的梨子,心中犯難了,原來李常也有此意,已事先來過。他急忙喚來老婆商量,決定晚飯時挑明此事,讓他們各有所防。
店老婆是個明白人,她眉頭一皺說:“不用你點(diǎn)破,免得客人難堪。再說了,這事傳出去,也有礙咱的生意,我自有辦法……”說著,她盛來大米簸干淘凈,又將百合洗好,梨子切丁,放在一鍋,熬成可口的稀飯。晚上,張李二人一端碗,見其中摻有百合與梨丁,吃出明白來。心中都暗自懊悔。店主見火候一到,起身笑著說:“客官明天就要起身,各奔前程,難得相聚一回,今晚,都兌了點(diǎn)家鄉(xiāng)特產(chǎn),在我處煮飯,既有百合,又有一離(梨),我看這飯就叫‘離合飯’吧!人嘛,有分有聚,有離有合,來日方長,切不可只顧眼下呀!……
從此,淮北一帶,特別是碭山,無論紅事(百年和好),還是白事(生死離別)都要在宴席上加一碗“離合飯”,現(xiàn)在人圖省事,只上碗甜米飯,講究一點(diǎn)的,摻幾枚紅棗或青紅絲,再講究的,加上梨和百合及蓮籽等,可真正知道它的來歷的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