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免费观看一区,亚洲人成日韩中文字幕不,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

<sup id="mtwjv"></sup>
<legend id="mtwjv"></legend>

    河北盧龍 孤竹文化之鄉(xiāng)

    會欣君

    河北盧龍 孤竹文化之鄉(xiāng)

    盧龍縣殷商時期為孤竹國都,歷史典故“夷齊讓位”、“不食周粟”都發(fā)生在這里,2009年獲“中國孤竹文化之鄉(xiāng)”的稱號。

    孤竹國(今河北遷安市、灤縣、盧龍縣以北跨燕山地域),誕生于商朝初年(約公元前1600年),其地域大部分都在今盧龍縣內(nèi),故盧龍的前身就是孤竹國。直到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設(shè)盧龍(改新昌縣)縣,屬北平郡。所以說盧龍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其歷史之悠久令人震驚!

    這里專門有一首詩專門寫到:

    孤竹古城

    方經(jīng)

    何年孤竹改盧龍?一片換成宿莽中。

    獨向夷齊祠下拜,山河猶自起清風。

    這首詩中提到的了夷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和叔齊。相傳其父遺命要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叩馬諫阻。武王滅商后,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于首陽山。封建社會里把他們當作抱節(jié)守志的典范。

    關(guān)于盧龍的歷史著名人物還有很多,比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成語典故中的李廣、抗金英雄張覺、剛直不阿的清官白瑜、曾在盧龍學習深造的李大釗等等,這些都是反映了盧龍歷史的經(jīng)久不衰。當然盧龍的歷史我們還可以從盧龍的風物遺存中找到答案,比如武山原始人遺跡,在這里發(fā)掘的各種動物化石和古人類活動的遺跡,證明了盧龍這塊古老而神奇的熱土承載了數(shù)千年經(jīng)過漫長歲月洗禮的文化。

    盧龍鎮(zhèn)位于河北省的東北部,盧龍縣中西部,是盧龍縣的縣城所在鎮(zhèn),西與灤縣、遷安市隔青龍河相望,北、東、南與印莊鄉(xiāng)、下寨鄉(xiāng)、木井鄉(xiāng)相鄰,處于環(huán)京津環(huán)渤海經(jīng)濟圈內(nèi),隸屬秦皇島市,102國道、京沈高速從境內(nèi)東西貫穿,西與北京相距240公里,東與秦皇島市相距70公里,交通便利。面積110.7平方公里。2016年12月7日,盧龍縣被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zhèn)化綜合試點地區(qū)。

    盧龍縣屬低山丘陵區(qū),地勢北高南低,呈梯狀西北東南向傾斜,海拔22.7-627米,絕對高差599.3米,最高點在劉家營鄉(xiāng)北尖山槐,最低點在蛤泊鄉(xiāng)閆深港村北深水港。全域主要分低山、丘陵、平原和盆地四種地貌類型,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縣境中、北部,面積1182949畝,占全縣總面積的81.1%;平原主要分布于縣境南部,面積197562畝;盆地主要不西洋河扇形盆地,面積36602畝。

    盧龍縣迄今已有3600余年的歷史。

    上古唐堯之世屬冀州之域,隋唐以來縣城曾為郡、州、府、縣治所。史志所載名勝古跡頗多,有文物崐至今猶存,金大定年間重修的石幢,現(xiàn)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商朝時這里曾是孤竹國的國都。歷史上著名的遜讓君位的伯夷、叔齊,其故里就在此地。

    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時這里是遼西郡。金昌緒的[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痹娭械倪|西恰是指此地。西漢著名將領(lǐng)李廣也曾在此地駐守。李廣箭穿石虎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坐落在城南六里之處,稱為“虎頭喚渡”的古渡口,就相傳是其射虎之地。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敝械凝埑秋w將指的就是李廣,龍城指的就是盧龍。正式將此地命名為盧龍縣始于隋朝,據(jù)說是因其北部依傍古之漆水(今青龍河)而有其稱。盧龍也是秦、漢長城的古塞名,叫“盧龍塞”,在今河北的喜峰口一帶,因山體色黑形似龍而得名。由此也可以說,盧龍縣名也是由“盧龍塞”移用的。長城200關(guān)有三關(guān)在盧龍。

    遼、金時,將這里改稱平州。元朝時,這里是永平路的治所。從明朝起這里又改稱為永平府。當時此地地處邊關(guān),又是連接山海關(guān)和京師的交通要沖,因而這里又成為了一座軍事重鎮(zhèn)。明末,皇太極因?qū)夜幊遣豢?,就是從這一帶的隘口突襲得手,從而兵臨北京城下的。清朝時,這里仍稱永平府。清廷在這里長期駐守重兵,以拱衛(wèi)京師和保衛(wèi)皇陵[清東陵]。在明、清兩朝,永平府一直是京東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中心,因而這里也就有了“京東第一府”之稱。

    說起盧龍的歷史就必須得說一說孤竹國。孤竹國誕生于商朝初年(約公元前1600年)的孤竹國是今冀東地區(qū)第一個地方政權(quán),是灤河之濱最早的奴隸制諸侯國。它的出現(xiàn)標志著今冀東大地已從蒙昧和野蠻狀態(tài)中蘇醒,從原始社會跨進了文明的門檻。是今冀東地區(qū)文明史的開端,距今約3600多年。

    目前學術(shù)界對孤竹國名有幾種解釋:一是“孤竹”亦寫作“觚竹”,“觚”是青銅制的酒器,“竹”是用以記事的竹簡,二者反映了這個諸侯國的貴族生活和文化發(fā)展水平。二是根據(jù)《急就篇》顏師古注:“觚者,學書之牘,或以記事,削木為之”所記,認為“觚”和“竹”同為書寫用物。三是北方地不產(chǎn)竹,“孤竹”就是竹子稀少的地方。大致說來,孤竹在殷商之前是原始部族。孤竹國興于殷商,衰于西周,亡于春秋。從立國到滅亡存在約940年(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前554年(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商朝在北方的重要諸侯國;后386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660年)是周朝的異姓諸侯國,處于燕國控制之下,政治地位下降。

    孤竹國與商朝王室的關(guān)系相當密切,原因有三:其一,孤竹國君墨胎氏與商王同為子姓,同是東北夷的一支。其二,姻親關(guān)系。其三,邊境安全的需要。關(guān)于孤竹國建國的時間,據(jù)《史記·伯夷列傳》注引《索隱》所記:“孤竹君是殷湯三月丙寅日所封”。是為孤竹侯國。殷墟甲骨卜辭文中稱“竹侯”。時在商湯建立商朝之初,一說是商湯十八年(待考),約公元前1600年。

    關(guān)于孤竹國滅亡的時間有三種說法。一說根據(jù)《春秋》和《國語·齊語》所記,春秋時北方山戎(即后世鮮卑)侵燕,燕告急于第一個當上中原霸主的齊桓公,齊桓公救燕,“北伐山戎,弗刂令支,斬孤竹而南歸”。齊桓公這次北伐,打垮了山戎,使其北退;同時擊潰了令支,斬孤竹君侯之首。時在齊桓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64年。二說根據(jù)《管子》所記:大約在四年之后(公元前660年),齊桓公又“北舉事于孤竹、離支(令支)”,徹底征服了山戎與孤竹、令支。山戎獻金(銅)表示歸服,孤竹國和令支國從此消亡。三說根據(jù)《盧龍縣志》所記: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晉滅肥國,肥子奔燕,燕國將肥子安置于孤竹地,建肥子國,從此史籍不見孤竹國記載。學術(shù)界關(guān)于孤竹國滅亡的時間一般采取第一種說法,即公元前664年為齊桓公所滅。其實這次齊桓公斬孤竹國君,孤竹國并沒有滅亡?!豆茏印酚浭龅臅r間公元前660年,孤竹國才亡。此后孤竹乃成為地名,納入燕國的疆土。孤竹人分別融入山戎或燕人群體,其活動蹤跡繼續(xù)留在華夏的歷史上約千年之久。

    盧龍八景

    盧龍八景是指盧龍古城昔日的八處人文和自然景觀——陽山列屏、虎頭喚渡、雪島聞鐘、釣臺月白、孤竹風清、千松疊翠、萬柳含煙、漆流玉帶。

    第一景在距古城約15公里處的陽山,古時稱首陽山。因山的形體似一座屏風拱衛(wèi)著盧龍古城的東南方向,故稱之為“陽山列屏”。陽山中的人文古建筑早已毀壞。3000多年前,兩位被后人稱為圣賢之士的伯夷、叔齊,因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后雙雙餓死在首陽山上。

    在城南3公里處的一個古渡口旁,有傳為漢代飛將軍李廣箭穿石虎之地的虎頭石,人們稱這里為“虎頭喚渡”,這是第二景。

    位于縣南的灤河河道之中原有一座小島,島上有山,山中有一雪峰寺,寺中的悠遠鐘鳴方圓十幾里內(nèi)可聞,因而稱之為“雪島聞鐘”。此為第三景。但寺、島今已蕩然無存。

    縣南12公里處的灤河邊有一處懸崖絕壁,稱為釣魚臺。臺上建有月白樓,為明代御史韓應(yīng)庾所建,立于樓上可遠眺周圍的山川河流,風景十分雅致幽靜,古人稱之為“釣臺月白”,這是第四景。此樓早已毀于戰(zhàn)火,目前只有遺址尚存。

    第五景稱為“孤竹風清”。 指的是位于縣城西北的清節(jié)祠和清風臺,該地相傳為古孤竹國的都城,后人在此建有清節(jié)祠,祠后建有清風臺,以紀念伯夷和叔齊。祠、臺已毀,僅留有遺址。此處高踞崖頂,滾滾灤河奔騰于下,登崖遠眺,景色依舊宜人。

    第六景為“千松疊翠”。 指得是城東一里外的土丘上,原有一大片古松樹林,滿坡鱗次,四季常青。因?qū)訉盈B翠而得景觀之名,今已無存。

    第七景指得是城東北有一萬柳莊,肥如水從此穿行,沿河兩岸垂柳成蔭,晨曦暮色中裊裊炊煙聚集林間徐徐盤升,因而稱為“萬柳含煙”。此景現(xiàn)已無存。

    第八景是“漆流帶玉” 。所指青龍河古稱漆水,因流經(jīng)古城西,且河水明澈。黃昏時登高向西南遠眺,夕陽輝照,青龍河猶如玉帶。

    盧龍的古城建筑和城外原有的八景絕大部分已毀于戰(zhàn)火,現(xiàn)存的古跡僅有始建于金代的石幢[俗稱石塔]。石幢呈八角形,共有七層,高約十米。幢的四周有十二根石柱和欄板環(huán)繞,柱、欄上刻有云中浮龍、石獅、和人物造型,其形態(tài)各異,姿態(tài)優(yōu)美,極其生動。幢身的上、下均雕刻著八條盤龍,幢身中間刻有佛像、飛天神象、佛經(jīng)和創(chuàng)建石幢記。整座石幢造型極為美觀,雕刻極為精湛,堪稱為石雕中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