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京地名故事 諸葛亮與駐馬坡
安怡
相傳公元208年,諸葛亮奉命出使東吳,與孫權共商抗魏大計,兩人曾聯(lián)轡(pèi,駕馭牲口的嚼子和韁繩)石頭山、蛇山一帶觀察山川地勢。宋代張敦頤《六朝事跡編類》載,當時諸葛亮為這得天獨厚的險峻地勢所震撼,由衷發(fā)出“鐘阜龍蟠,石頭虎踞,真帝王之宅也!”的感嘆。金陵有以鐘山為首的山脈像龍一般盤繞在東,又有以石頭山(今清涼山)為終的山嶺似猛虎雄踞在西,是理想的政治軍事中心。
據(jù)考證,諸葛亮并未到過金陵。但是,劉備在前往京口(今鎮(zhèn)江)途中,確曾留宿金陵,他洞察到這座城邑必將在未來歷史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于是他到京口后力勸孫權將都城遷到秣(mò)陵(今南京)。
公元211年,東吳遷都秣陵,第二年改稱“建業(yè)”,意在這里建帝王功業(yè)。不久,又在楚國金陵邑的基礎上,修建了著名的石頭城,作為吳國的水軍要地。
相對于中原建立的具有正統(tǒng)權威意義的王朝而言,江南出現(xiàn)了第一個帝王都,孫權也成為金陵第一帝。這是對傳統(tǒng)中原中心論的挑戰(zhàn),是江南文化登上中國歷史大舞臺最為堅實的一步?!敖鹆晖鯕狻辈辉偈恰翱昭▉盹L”,活生生地成為了歷史現(xiàn)實,南京從此走上了中國大古都的歷程。
為紀念這一重要歷史事件,后世稱諸葛亮、孫權駐馬處為“駐馬坡”,江寧知府趙公任曾在山麓立碑,上刻“諸葛武侯駐馬處”。由于年久戰(zhàn)亂,此碑已無法尋覓。
“駐馬坡”的大體位置,在清涼山以東、蛇山經(jīng)西之虎踞關處,即今清涼山公園東大門內(nèi)。1984年,在公園的北山坡,鑲嵌由著名書畫大師劉海粟書寫的“駐馬坡”石刻,每字高1.5米、寬1米,紅漆涂刷,點綴在萬綠叢中。
今天,我們在清涼山西麓,仍可見當年石頭城城基的天然石壁,而在清涼山附近,還有“龍蟠里”和“虎踞關”之名。當歷史穿越千年之后,我們依然可以通過這些浸透滄桑的地名,品味逝去的崢嶸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