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出家皇帝建寺洱源(2)
彥鴿桑
3、潛龍庵
位于赤洞壁村東北里許,乃應文高僧(建文皇帝)、應賢、應能“三僧”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創(chuàng)建。
“建文己卯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燕王棣舉兵反。四年(壬午,公元1402年),燕兵犯京”(《浪穹縣志略·節(jié)錄明建文皇帝遜國記略》),建文皇帝“(朱允炆)投滇之永嘉寺(今武定縣獅山正續(xù)寺)”,在“左右不離者三人:比丘楊應能、道人程濟、并公應賢(葉希賢);……往來給運衣食者六人,余俱遙相應援,以濟緩急,從亡者,二十有二人”(《浪穹縣志略·寓賢》)的保障,及鎮(zhèn)滇(云南)沐府的暗中保護等條件下,開始了以滇為其潛隱的根據(jù)地,又不時出游湖北、湖南、江蘇、浙江、四川、貴州、廣東、陜西、廣西等地的流亡生涯。
應文高僧(建文皇帝)徒弟應賢,因“九年(辛卯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有司毀庵,從帝去白龍山。至大理之浪穹,與應能募建庵。庵成,程濟筮之,得剝之坤,曰:‘剝極而順,吉卦也?!又保ā独笋房h志略·寓賢》)。應賢、應能二徒弟“募建”之庵,即潛龍庵,西有茈碧湖及赤洞壁山;東有彌茨河、廣袤的孟伏營一帶荒草壩,及大營、小營、大佛村前的沼澤地(現(xiàn)均已全部開墾為農(nóng)田),為天然屏障,確實是當時人跡罕至,易于藏匿與出逃之佳境?!独笋房h志略》“藝文”部分,有高□(天字下明字)映的《初建潛龍庵記》:
《明史》書:大內(nèi)火,帝不知所終,傳疑也。然,野史所載:讓皇披緇行遁,其所棲托之區(qū),歷歷可據(jù),非盡誣也。
蓋自金川不固,紫缽長攜,四十余載,托君臣于師弟。越辛卯至丁酉,師入滇,或為緇流,或為黃冠,雖南楚北粵,遷處無恒;西蜀東黔,暫亦止息;獨往來滇中,居浪穹者九年。先是楊應能、葉希賢募建一庵,甫落成而二人遂死,葬于庵左。適史仲斌者來,師悲慟,命以饋獻奠之。留月余,始去。
至崇禎間(公元1628年~1644年),太史錢士升為之贊曰:“草莽君臣,間關萬里。朝夕一堂,靡進靡已。生也同袍,歿也同壘。彌茨骨香,千秋不毀?!睆洿?,蓋河名,即《致身錄》所謂庵在平洋,浪穹所轄地也。
吾友何觀五出所藏建文年譜,余讀未競,涕淚澆頤。潛德幽光,誠關名教。況遐荒紀績,足為滇乘光者,可泯泯哉?乃相與捐金,建潛龍庵二忠墓。僧且有田,足供焚獻。觀五譴其弟子李懋相索余為記。余曰:
魚服豹隱,太孫之所甘者,其心太祖之心乎?成祖固不必以求仙之詔,入海之師,遠征異域,遍游名山也!當日從亡遁跡之臣,四百六十有三人,使其乘時附會,取胙分茅,何難與靖難諸賢爭稱功烈?而慗慗彝論,獨以為己荷擔。秋霜凜焉,疾風勁焉,矢此丹忱,至死不變,視流俗之膾灸榮名者幾何!則繡斧之衣如何換色?金玉之食如何蔬鮮?草野而潛龍蛇之蹤,君臣而托師弟之義。道義所在,振古如茲。嗚呼,可不傳之于后人!
關于“越辛卯至丁酉”:辛卯為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因“有司毀庵”,葉希賢“從帝去白龍山,至大理之浪穹,與應能募建庵”,開始潛隱浪穹(洱源)?!岸∮稀保`,當為“辛酉”,即英宗正統(tǒng)六年(公元1441年),因“英宗五年(正統(tǒng)五年庚申,公元1440年),應文(建文皇帝)至德勝驛,辭余先祖(李浩),曰:‘葉落歸根。此行歲有程濟等相隨,未知吉兇?!边@30年間,建文皇帝先后在浪穹(今洱源)縣九年。而“辛卯至丁酉”,只有七年,顯然有誤。
所謂“成祖固不必以求仙之詔,入海之師,遠征異域,遍游名山”,從一個側面表明,搜尋遁跡的建文皇帝,是明成祖朱棣派鄭和七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