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連城芷溪花燈
純念想
閩西作為客家人的祖地之一,有著獨特的風(fēng)土民情。連城縣廟前鎮(zhèn)芷溪村的鬧花燈,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芷溪村位于連城南部,聚居黃、楊、邱、華四姓客家人,以黃、楊兩姓居多。芷溪居民重視宗祠建筑,緣于客家人慎終追遠、敬祖睦宗的傳統(tǒng)美德。這些明清時候的古建筑除一部分是專門作祭祖聯(lián)宗用外,其他都是祠居合一的復(fù)合型建筑,普遍采用客家地區(qū)“九廳十八井”結(jié)構(gòu)布局建造,門廬威嚴,庭院舒暢,雕梁畫棟,飛檐翹角,美侖美奐。明清以來,芷溪先民先后建了六十八座古祠,一百三十八幢古民居。這些規(guī)模宏大的明清時期建筑,被客家研究人士譽為客家“大宅門”。
據(jù)記載,清康熙年間芷溪楊姓十六世祖燕山公在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5年)由太學(xué)生入京考授州同(州同、州判均為知州佐官,分管一州錢糧、水利、海防諸務(wù)),任職蘇州,娶蘇州女子吳二姑為妻。二姑思鄉(xiāng)念切,尤喜蘇州美艷絕倫的花燈。于是燕山公攜妻回鄉(xiāng)時,就將蘇州花燈的制作技藝傳入芷溪,迄今已近有三百年歷史。
芷溪花燈由一百零八個(也有九十六個的)各式各樣的小花燈組合而成。有宮燈式的紗燈和象征動物花卉的鯉魚燈、牡丹燈?;舴侄樱聦邮侵黧w燈,由一串串小花燈組合而成。小紗燈的制作是用竹篾做骨架,再粘上各色各樣的圖案花邊制作而成。中間裝上耐熱的玻璃杯,杯中盛上茶油,中央是燈芯草做的大芯,點亮芯火便顯得透剔玲瓏分外好看。六個小紗燈上下連成一串,在紗燈串與紗燈串之間又是一串串的牡丹或花籃燈。牡丹燈、花籃燈的制作別具一格,它是用泰國、緬甸出產(chǎn)的通草紙粘在竹篾上制作而成的。通草紙三寸見方,乍看似紙,細看似泡膜又不是泡膜,是從碗口粗的通草千莖上用鋒利的刀一層一層剝下來的,它有千百萬個微孔儼然如紗又似泡膜,再染上顏色。用這種通草紙制作的花燈,點上火以后,通明透亮。一串串的花籃燈或牡丹燈與小紗燈相間組成圓形的大花燈,芷溪人叫它做“花籃吊筒,紗燈襯孔?!?/p>
大花燈直徑二點二尺,高約四尺,中間是潔白宣紙做的大花瓶?;ㄆ恐胁迳细鞣N鮮艷的綢花、塑料花,花枝上有姿態(tài)各異的小鳥,把人們引入鳥語花香春意盎然的境界中去?;ㄆ可厦媸且粋€深紅色絲綢涼傘,點亮火時,深紅、淺綠、淡紅、金黃,紅綠相間,素中襯艷,濃淡相宜,動靜搭配,在燈光中,交相輝映。主體燈的上層是寶蓋頭,分內(nèi)外兩層,中間是走馬燈。外層形似公園中的八角亭。角與角之間有六個門。其中又有內(nèi)層門和外層門。門與門之間裝有潮州制作的生、旦、丑、凈等各種臉譜造型的人物,打扮成各種歷史故事戲劇情節(jié),諸如“西廂記”、“大鬧天宮”、“八仙過海”等等。園門上書寫著“春王正月”、“風(fēng)調(diào)雨順”、“人壽年豐”、“政通人和”、“年勝一年”、“萬事如意”等人們祝愿來年豐收、國泰民安的吉祥話。
通過兩重門,里面是走馬燈。走馬燈上繪有“天女散花”、孫悟空等人物。點燃走馬燈,由于空氣受熱上升沖動上面螺旋槳的科學(xué)原理,走馬燈便不斷轉(zhuǎn)動,十分引人注目和猜想。外層寶蓋上有十六個鯉魚燈鳳凰燈。每只鳳凰口含三串綠豆大的彩色玻璃珠。鳳凰頭頂上有三根鋼絲,鋼絲上端有三個紅黃綠三色的絨球。它展開翅膀,臨風(fēng)顫動,栩栩如生,配合走馬燈不斷旋轉(zhuǎn),十分逗人。
花燈隊伍大約由三十至三十五人組成,從正月初一開始,幾戶人合一個花燈輪流出游,到正月十一日或元宵節(jié)。到正月二十(當?shù)胤Q是日為“百花生日”)就隨意游了。芷溪黃、楊、邱、華四姓輪流為頭出花燈;黃姓人數(shù)最多,花燈也最多。據(jù)說八十多年前芷溪花燈勝會最熱鬧的一次曾經(jīng)出過一百零六個花燈。以一個花燈隊三十至三十五人計算,一百零六個花燈就得出動三千至三千八百人,再加上舞龍燈、走古事(當?shù)厮追Q“飛標”),以芷溪一萬人口計算,出動了百分之三、四十的人,其隊伍之龐大和熱鬧的情況可想而知。正月十一日這天為“正日”,全部花燈都得出游,一個個花燈爭奇斗艷,花燈、龍燈、飛標一個接一個,絡(luò)繹不絕,鑼鼓聲不絕于耳,笙歌迎風(fēng)飛揚,直上云霄。人們登高遠眺,從村之頭到村之尾,三四里長的龐大花燈隊伍有如蛟龍在汪洋大海中,姿意遨游,簇簇花燈象是萬顆明星綴滿人間天上??磻虻?、看燈的,人山人海,場面著實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