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鰲咸水歌
世博
大鰲咸水歌
2007年入選市非遺名錄。
分布區(qū)域
全鎮(zhèn)各村:如新一村、東風村、南沙村、百傾村、新地村、大敖村、新聯村等。
歷史淵源
咸水歌是沙田地區(qū)喜聞樂見的民歌,又稱沙田民歌。
沙田民歌是沙田勞動人民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文學藝術和文化遺產,是沙田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沙田民歌與人們開發(fā)大沙田區(qū)的歷史同樣久遠。據有關史料記載,宋、元、明、清時期,先民從中原經南雄珠璣巷南遷,使珠江三角洲的文化有很大的發(fā)展,沙田民歌也同時得到完善和豐富,故此,沙田民歌相信已有千年歷史。到了明清時期,它才成為珠江水鄉(xiāng)最有群眾基礎的說唱形式,從偏僻的河灣唱到珠江出???,從邊遠的小鎮(zhèn)唱到繁華的都市,沙田民歌源遠流長。
沙田民歌又叫疍歌。疍歌即是疍民或疍家人唱的歌。據中山大學張壽祺教授考證,疍民一詞在粵方言中稱“疍家”,疍音源于古南越語,意思是指乘小船,“家”為古漢語借詞,意指人群。疍家或疍民即是生活在小船上的人群,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水上人家。疍民廣泛分布于珠江水系的江面和沿海地區(qū),他們以舟楫為家,以捕魚或運輸為生,凡有他們的身影之處,便可聽到疍歌。時過境遷,珠江三角洲一帶淺海灣大面積泥沙沖積成灘,大部分疍民過上了半漁半農的生活。據北宋樂史《太平環(huán)宇記》載:“珠江三角洲是在三次海侵和三次海退的過程中發(fā)育起來的。”受過三次海浸和海退的大片海積灘涂形成了河涌交錯的平原區(qū),由于海水是咸的緣故,人們稱之為“咸水田”,亦稱為“大沙田”。歷史上有這么一種說法,“有大沙田就有人耕作,有人耕作的就有咸水歌?!睋Q句話來說,在整個珠江三角洲的大沙田地區(qū)都流行著咸水歌。又據《中國名鎮(zhèn)大典》載:“大鰲在元代(1355年)為淺海,明末(1622年)沙灘逐漸連成片,漁民在沙丘搭寮居住,由“三家村”到“七家村”,始成村落。大鰲與珠海坦洲、燈籠沙,中山橫欄、萬頃沙,斗門上橫、大沙,新會睦洲的新沙、石板沙,三江的九子沙、聯合,沙堆的大灣、八頃等都是大沙田區(qū),這些地區(qū)有史以來沙田民歌都是很流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