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秋習俗
波峻郎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佳節(jié)是個重要的民族節(jié)日,因此,臺灣中秋節(jié)積沉了豐富特色的風俗并代代相傳,流行至今。
首先是祭月和拜月。據聞是中秋節(jié)的起源,源于古代帝王在八月十五祭月的習俗。后來,民間蔚然成風。到了明清時代,祭月時的供品,已形成規(guī)模: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必須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上還會出售一種“月光紙”,上面會有月光、菩薩、宮殿,還有兔形人在月光下?lián)v藥。祭月后,即將此“月光紙”焚燒。
祭月的活動男士可以參加,但拜月的活動男士就不能參加了。所以在臺灣,“拜月”就成了婦女的專利,當婦女們忙著置辦各種拜月的物品時,小孩子們也趁機跟著忙活。每當中秋,臺灣街市上還會賣一種用來供兒童祭月用的“兔兒爺”。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以泥土塑造成兔首人身,坐著的姿勢如人狀。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成兒童中秋節(jié)的玩具。制作也日趨精致,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戰(zhàn)袍的、也有扮成商販,或是剃頭師父、縫鞋、賣餛飩茶湯的等各種造型。
在臺灣農民中,過中秋時,則要祭拜土地公。此習俗是要感謝土地公保佑其有豐富的秋收。除了祭祀土地公,農民還得在田間插設“土地公拐杖”,是以竹子夾上土地公金,插在田間。在臺灣南部,森林茂密,農民們在中秋之日,還有祭拜樹王公的習慣。
祭拜太陰星君、太陰娘娘
太陰星君和太陰娘娘都是中國的月亮之神,其地位有如西洋神話的黛安娜。既然中秋祭月,自然少不了祭拜月神了。以苗栗頭份的太陽宮為例,每年中秋為太陰娘娘祝壽的活動包括奏表祭拜,念經祝壽,舉行月光晚會,頌血盆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