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端午節(jié)習俗
一抹夏殤
寧波鄉(xiāng)間稱端午節(jié)為“端五”,也叫端陽。寧波諺語有:“五月端午晴,爛草刮地塍。五月端午落,燥谷燥草好進屋”;“端午有雨是豐年,芒種聞雷亦美然”;“若要芋艿大,端午要削過”等,這些有關(guān)農(nóng)業(yè)、氣象的民諺,今天用于預測天氣倒未必準確,但其中蘊涵著濃濃的浙東鄉(xiāng)風鄉(xiāng)韻,使人覺得家鄉(xiāng)的端午分外親切。
老寧波過端午,有粽子、香袋、雄黃酒的濃濃香味,也有菖蒲、艾草帶來的田野清香,還有佩香袋、系長壽繩、畫額、掛鐘馗像、龍舟競渡等辟邪納福、攘毒防疫的忙碌。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習俗早已淡化,有些習俗則綿延至今。
“五月白糖揾粽子”
如今一年四季都可吃到粽子,吃粽子似乎不再是端午節(jié)的專利了。可是,裹粽子、吃粽子、互贈粽子一直是寧波最有代表性的端午習俗。寧波民謠《十二月節(jié)氣歌》中有“五月白糖揾粽子,六月橋頭搖扇子”,還有“酒入雄黃粽子香,要嘗味道到端陽”的說法。寧海的《節(jié)俗謠》唱道:“清明吃艾草,四月八日吃柴腦(烏飯麻糍),端午筍殼包,六月六嘗新吃麥糕……”說明吃粽子是端午食俗。寧波老話講“吃過端五粽,還要凍三凍”,或者說“吃過端五粽,棉襖勿可送”,意思是吃了端午粽子,還有較冷的天氣,要注意保暖。
寧波人包的粽子與別處不同,寧波箬殼粽用的是老黃箬殼(毛竹殼)或用青竹殼,不像別處用蘆葦葉、菰葉(茭白葉)、芭蕉葉等裹扎;寧波粽子是稠粘適口的堿水糯米粽,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白粽子;寧波粽子包扎成棱角分明的四角枕頭形,不同于別處的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寧波粽子以糯米粽為主,不同于別處以高粱米、黃黏米、粘玉米等裹的。寧波粽子品種花樣繁多,有堿水粽、赤豆粽、綠豆粽、豇豆粽、紅棗粽等素粽,也有火腿等葷餡料。
粽子煮熟后,剝?nèi)ン铓ず蟮乃慕桥疵佐?,因堿水浸泡的緣故,晶瑩剔透猶如田黃石,清香撲鼻,蘸上少許白糖,吃起來又糯又稠。過去寧波有關(guān)端午吃粽子的“繞口令”是這樣唱的:“一只粽子四只角,解縛(音“婆”)脫殼,抲筷割角,白糖一沰(音“篤”),直噠咽落;兩只粽子八只角,解縛脫殼,抲筷割角,白糖一沰,直噠咽落;三只粽子十二只角……”雖說是計數(shù)的童謠,卻道出了寧波粽子滑溜爽口的特點。
從前端午粽子是主婦們自家裹的。據(jù)寧波《時事公報》1930年5月7日報道,當年寧波城中曾舉辦過端午粽子賽會。寧波的巧婦們將在家中預先做好的粽子集聚一堂,供賓客觀賞品評。粽子的式樣有鴛鴦?wù)?、鳳頭、蓮船、石榴,爭奇斗艷,令人目不暇接。其餡有葷有素,其味有甜有咸,五味雜陳。最終評定蓮船式樣為最佳,該粽長約一尺許,粗如玉臂,內(nèi)摻白糯米、栗子肉、火腿、雞絲,外裹箬殼,扎以彩繩,編成“請嘗”、“端陽”字樣,有棱有角,悅目動人。入水煮熟,去箬切片,盛于瓷盆,遍嘗親友,味極鮮美。有人賦詩贊云:“未曾剝殼香盈溢,便經(jīng)入腹齒猶芳。”
“江廈街”因“江廈侯”黃晟得名
乾隆年間象山人倪象占在《鄮南雜句》中描述寧波人過端午情景:“五月端陽老虎描,艾旗蒲劍辟群妖;雄黃細蘸高粱酒,蒼術(shù)還須正午燒。”老寧波一到端午就要到附近田野采艾蒿,到河塘拔菖蒲,扎成艾束菖蒲劍,掛在自家門楣及窗戶上。中午要燒蒼術(shù),讓中草藥的清香氣味持續(xù)均勻地飄浮在每個角落,俗稱“蒲劍斬千妖,艾旗招百?!?,目的是祈求合家平安。有的還在艾旗下面掛一個大蒜頭,艾葉、菖蒲、蒜頭被稱為“端午三友”,蒜頭象征武器銅錘,與蒲劍、艾旗相配合,攘毒防病、斬妖驅(qū)魔、鎮(zhèn)宅辟邪。有的人家還要在門口貼上打油詩:“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諸蟲百毒門外歇,若要再想鉆進來,請等過了重陽節(jié)?!蓖米?、蒼蠅開玩笑,頗具幽默色彩。
據(jù)說,寧波人端午插艾葉掛菖蒲這一風俗是為了紀念唐代武官黃晟。相傳,在三江口姚江桃花渡江面,潛藏著一條豬婆龍,出沒無常,興風作浪,吞食百姓,百姓們都不敢坐船渡江。每年端午前,百姓們要用童男童女、家禽豬羊等投入江中,以乞平安。這事被武官黃晟知道后,他發(fā)誓要除掉這條妖龍。黃晟(859—909),字明遠,鄞縣人,唐朝末年武將。他歷任佽飛都副兵馬使、左散騎常侍、浙東道東西副指揮使、明州刺史,為官18年間,建明州羅城18里,重造浮橋,深受明州百姓愛戴。
五代后梁開平三年4月24日,豬婆龍又出來作孽,為保護黎民,黃晟手持長劍,縱身躍入姚江,在江中與妖龍搏斗,血染江面,妖龍雖除,黃將軍卻因失血過多英勇犧牲,黃晟死時50歲,百姓無不失聲痛哭,從此姚江再無妖龍危害。宋太祖得知此事,在開寶八年追封黃晟為“江廈侯”;宋理宗在淳祐八年加封他為“靈翼侯”。明州百姓為了紀念他,就在桃花渡南岸造了一座“佽飛廟”(舊址在今中山廣場北側(cè)),四季香火不絕。每年端午,寧波城家家戶戶用菖蒲做劍,在菖蒲根雕成黃將軍模樣,染上雄黃,掛在門前,祈求黃將軍神靈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