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市彝族民間風(fēng)俗(2)
思蓮
婚姻
彝族男女青年在婚前享有社交和戀愛的自由,但婚姻不能自己作主。男女青年訂婚較早,完婚一般要遵循相親、說媒、訂婚、迎娶、回門的禮儀程序。實行一夫妻制。
相親系指為未見過面的男女雙方提供風(fēng)馬牛不相及面機會。相親后雙方如果中意,即可說媒。彝族媒人,凡有生育的成年男女均可充當(dāng),并有終身為所撮合的夫妻調(diào)解矛盾的義務(wù)。媒人攜帶少量糖、酒等見面禮到女方家,經(jīng)多次奔走,至女方家長同意,始為確定。彝族訂婚的儀式是"吃訂酒":經(jīng)媒人和雙方家長商定日期,由男方和媒人帶上酒肉和訂婚禮品到女方家,宴請女方家長和長輩,商儀結(jié)婚事宜。自吃訂酒之日起,男女雙方即屬未婚夫妻,不得輕易反悔。
男女雙方達到婚齡,經(jīng)雙方家長多次協(xié)商,擇定婚要吉日。至期,雙方均得殺豬宰羊,宴請賓客。男方派出的接親人員亦牽羊荷、馱著彩禮趕往女家。接親人員由男方的姑親組成,全系男子。男方迎娶,要有一班嗩吶隊開道,女方送親、必備一組蘆葦隊隨行。男方在迎娶之前,便已搭好青棚,在院心里栽上一株青松,地上鋪起松葉,堂屋和青棚上方擺好喜神的象征物。新娘進村時,槍、炮、爆竹各鳴,眾人簇擁新娘的郎到喜神前站立,由畢摩念誦《成親經(jīng)》,然后拜天地、祖先和長輩。拜比,新娘由伴娘由新郎的嫂子領(lǐng)入洞房。之后,新娘不再輕易露面;夜間亦由其伴娘陪宿。盛大的喜宴在青棚內(nèi)舉行,新郎新娘雙方的舅父是席中的上賓。飯后,長輩親屬互相對"酒歌",年輕人則在青棚外對歌跳舞,通宵達旦。
第三天午后,新郎隨磨擦娘和伴娘往岳父家回門。新郎回門期間,須到女方親戚家中去拜望,這叫"認親"。其后,新郎獨自回返,新娘則在娘家住下。遇到節(jié)慶和農(nóng)忙,亦常由男方去接回,居住數(shù)日又返娘家,如此往返一年半載乃至數(shù)年,直到新娘有孕,才安心在夫家居住。
彝族實行小家庭庭制。家庭成員一般由一對夫妻主期子女組成。有強烈的宗族觀念,同宗的人以"一家人"自稱。每逢婚喪、蓋房或重大農(nóng)事活動,均互相商量、互相支持,不計報酬。遇到天災(zāi)人禍,更是闔族無償授助。平時誰家椎牛羊或是得到本村缺乏的農(nóng)副產(chǎn)品,也要分送同宗各戶。當(dāng)宗族內(nèi)發(fā)生糾紛時,先在內(nèi)部商量解決;與別宗族發(fā)生糾紛時,先由兩家宗族相互商量解決。實在無效,才找行政或司法部門處理。
舅親和姑親是現(xiàn)今彝族社會中的主要親戚。舅親被稱為母親的后家,是彝族最受尊重的至親。每逢婚喪喜事,舅父是上賓;舅父有終身保護自己姐妹的義務(wù)。姑親在彝族社會中沒有干預(yù)舅家事務(wù)的權(quán)力,每逢舅家蓋屋、婚喪、災(zāi)禍等,姑家都有盡力支授的義務(wù)。
喪葬
古代彝族盛行火葬,遺體火化后,或燔揚戡其灰,或裝在陶罐中安埋?,F(xiàn)今彝族葬儀較為簡單。臨終之際,由看護的親屬喂含口線,然后用雞一只,將嘴伸入死者口內(nèi)"接氣"。接著為死者洗澡、理發(fā)、剪指(趺)甲,穿好壽衣,移尸堂屋上方,待殛者的子女和后家到齊后,驗尸入棺,蓋棺之后,移棺木入青棚或堂屋正中,請畢摩祭祀,念誦《指路徑》、《供牲徑》、《招魂徑》、《獻藥徑》等,便可埋葬。彝族忌深埋,棺木表面須略高出地表寸許,然后壘土成墳。
宗教信仰
楚雄彝族信仰原始宗教。原始宗教活動由畢摩主持。其原始宗教主要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宗拜和鬼魂崇拜。圖騰崇拜較為普遍,彝族以虎為圖騰。彝族篤信土主,大一點的村莊都有土主廟,各家各戶也于房后供有小土主。祭土主的日子每年有好幾次,最了隆重的是農(nóng)歷三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