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長樂琴江古村 中國東南滿族第一村
歌飛醬
琴江村,雖說古老又有名氣,可它太小,連地圖都不給它留個位置。然而,八閩大地上,琴江村似乎是一位巨人,戴上“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桂冠,閃耀著歷史文化的光芒,是福建省乃至中國南方漢人中唯一一處滿族人聚居地。
數(shù)百年前,彪悍的北滿漢子身披盔甲,風塵仆仆地走進有福之州的福州,創(chuàng)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兵民合一的軍營營堡,是全國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具文物價值的旗營遺址,一座叫你進得去出不來的迷宮式莊園。這個只有151戶,不到400個人口的村小落,居住著曾經(jīng)主宰過清王朝257年的滿州人后裔。他們接過先輩的香火,延續(xù)和發(fā)展?jié)M族先賢創(chuàng)立的團結友愛、和睦相處的民族精神,建造一個無與倫比的現(xiàn)代海軍世家。
村里的街街巷巷盡是一些早已遠去了的歷史遺跡,村民們?nèi)缃襁^著恬靜、平和、富庶的生活。正如一首待中寫著:“琴江流水似琴鳴,詩思畫意溫清音。水師后人多俊秀,滿漢交融新風情。”
1982年春,滿族自治大隊成立,琴江人滿懷豪情參加慶典。一位目擊者曾記下激動人心的場面:那天,琴江村沉浸在節(jié)日的歡樂中,旗人們揚眉吐氣,那種自辛亥革命以來不敢講滿人血統(tǒng)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他們終于可以理直氣壯地高喊:“咱們是旗人!咱們是滿人!”1999年又傳來喜訊:琴江村被命名為福建省首批“歷史文化名村”。進入新世紀,歷久彌新的琴江村散發(fā)出更大的魅力,2007年被評為“福建省最美穎村”,2010年入選為全國第五批“歷史文化名村”,琴江村獨特的民族與海防歷史文化,終于得到社會廣泛的肯定和尊重。
琴江村位于風光秀麗的長樂市航城古鎮(zhèn),村里地理形狀恰似一把古琴,村子緊貼閩江入??谌谏?。江流淙淙、如琴如瑟,先為人它取名“琴江”,并賦詩一道:“一片清輝月滿舟,水天相映夜光浮。耳邊似覺琴音奏,韻出空江聽水流”。它巧妙地道出琴江自然風貌和優(yōu)美的地理環(huán)境。
清雍正六年(1728),世宗皇帝胤在紫禁城召見上應變朝覲的福州駐防軍副都統(tǒng)阿爾賽,商議福州防衛(wèi)問題。阿爾賽早已意識到琴江地處閩江口,是扼控馬江,捍衛(wèi)省城福州的港口要塞,他回榕后與福州將軍蔡良、總督高其倬等會商,急忙起草“建立福州三江口水師旗營”的奏折呈上清政策。次年農(nóng)歷九月廿三日,清朝廷下詔,為監(jiān)視和牽制駐防閩江口要鎮(zhèn)的綠營(漢軍),預防不測及嚴格緝查臺灣和福建民間走私大米和土特產(chǎn),便責令阿爾賽從朝廷嫡系的八旗軍中的鑲黃、鑲白、正藍、正白四旗中抽調(diào)513名官兵攜帶家眷編營入駐琴江,建立福州三江口水師旗營,開辟“集中與機動相結合”的重點駐扎營區(qū),確立為全國沿海四大水師之一的軍事要塞地位。都說軍隊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而琴江旗營這鐵打的營盤,卻是固定的家庭兵,一個特殊的軍事組織,配有將級軍官3人,上校軍銜4人,官員均為二品至四品,隨軍眷屬為后勤官員和后備軍士。旗營比馬尾福建北師早151年成立,是福建第一支水師。
走進琴江村,古道依然,老屋照舊,那古老、怪異、神秘的旗街城堡建筑物令人贊嘆!全村十二條大街分列左右兩翼,中間夾著四條直巷。每條街巷形狀都極其相似,兩排房屋相對而立,大街盡頭緊橫著一條小街,狀如英文字母“T”字。每條村道拐彎處都附設一座炮樓。并建有將軍行轅、軍械庫、火藥庫、鐘鼓樓等一系列配套設施。四周還壘一道3.5米高、1200米長的城墻,東西南北四方各設一座城門,形成一個“回”字形。圍城里街巷結構甚為復雜,找不到一條可以直通村外的道路,外來人如果沒有旗人的引領,準叫你進得去出不來。
這個經(jīng)受了兩百多年風雨剝鈍的琴江八卦城,依舊屹立在三江口,在那眾多古老建筑物中,最受人關注的是還保存一半的首里街(又稱旗人街)街上幾十所土木結構兵房依然未改當年的模樣。
每所住戶門窗上所鏤刻的各式各樣奇花異草圖案,線條清晰可辯,雕工細膩精美,充分展現(xiàn)出古人那精湛的雕刻藝術才能。而令人感到好奇的還是每所房子屋面門首全都是門上套門的三個門戶、69扇啟合式狹長木門,中間兩扇比左右的門扇稍大些,門前有一扇較低矮的門叫橫隔門,大門被稱為“六離門”,屋主人與外人對話時隔著這道門,雙方只聽到話聲見不到人影。旗人說“門離門”是整座房屋的臉面,維護和弘揚水師官兵的民族氣節(jié)。據(jù)說設置“六離門”是出于一個典故。
故事發(fā)生在明末清初,時任薊遼總督、福建南安人洪承疇兵敗降清,后被清委以江南總經(jīng)略。一天,洪承疇衣錦還鄉(xiāng),洪母恥其兒背叛明朝,喪失氣節(jié),不準他進屋相見,設下“六離門”,讓他站在屋前橫隔門外聽訓訣別。這故事在清代廣為流傳。在旗營動工興建時,主持營建的滿族將領十分鄙視叛明降清的漢將、漢官。參加房建的旗兵受著我國傳統(tǒng)忠君愛國的道德影響,愛憎分明。他們對于洪母義拒洪承疇于“六離門”外和痛斥其變節(jié)行為極為欣賞和推崇。在建造兵房時設置了“六離門”,借以啟迪旗營官兵固守民族氣節(jié)。同時,當年旗營也是很重視對旗人的氣節(jié)教育的,戶戶都有“永不投降”的家訓,教育家人在敵人面前要寧死不屈,以保持民族氣節(jié)。每逢家中有人參軍,臨行前,家長必在“六離門”前再三叮嚀:“絕不投降或當逃兵,否則永遠不要回家,就當沒有你這孩子?!?/p>
清光緒十六年七月初三(1884年8月23日),野蠻的法國侵略者派遣遠東艦隊入侵中國,突襲福建水師,爆發(fā)中法馬江海戰(zhàn)。三江口水師旗營官兵面對法軍的蠻橫行為怒氣沖天,他們趕在海戰(zhàn)開戰(zhàn)之前搶先派出一支分隊埋仗在法般必經(jīng)的下塘寨,利用法軍不諳地形之弱點,以大嶼島為屏障,伺機迎頭痛擊。當發(fā)現(xiàn)敵般時,旗營統(tǒng)帶黃彝卿不顧朝廷“不許抵抗”禁令,以“我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下令開炮。瞬間,掩蔽體里一門門土炮、火槍和木質(zhì)船齊刷刷射出仇恨的炮彈,他們以簡陋兵器挑戰(zhàn)法軍的堅船重炮,固然終因力量懸殊敵不過法軍,但充分體現(xiàn)出旗營人的愛國情操。
水師旗營官兵不畏強敵,勇于犧牲的精神感動了當?shù)孛癖?,為緬懷在馬江海戰(zhàn)中獻身的水師官兵,他們在琴江邊北廟里設立烈士牌位,后又在北廟側(cè)建造忠遠堂,并雕塑5尊威嚴的“五炮神”。每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三,全村人紛紛前往江邊投放水蓮燈、剪絕焚香祭奠烈士英靈。
雄峙琴江古城中那一幢幢舊時興建的軍世家大宅院,古老而又莊嚴。每座宅院都有先人們創(chuàng)下的說不完道不盡的歷史功績。村中最受人尊崇的有賈、黃、許三家,他們是百多戶海軍世家的代表。賈家連續(xù)九代人的海軍中服役,是旗營中軍旅生涯最長的海軍世家;黃家也不遜色,自清乾隆年間家族成員黃中極任旗營軍官,至第八代孫黃廷樞,也連續(xù)八代,有200年海軍世家歷史,且業(yè)績輝煌。第一代進入旗營當水兵的黃中極一路攀升,官位升至四品,任旗營統(tǒng)帶。1787年他奉命率100多名旗營官兵赴臺灣平定林爽文聚數(shù)十萬眾叛亂,凱族歸來后榮立一等功。其兒驍騎校黃懷仁、軍功升至佐領,孫子黃禹門、曾孫黃恩祿也都是旗營指揮官。家族后人黃恩浩作戰(zhàn)有功被賞戴花翎,授撫州知府。黃廷樞抗日時任海軍布雷大隊長,率隊赴長江布雷阻擊日寇沿江西進有功,獲新四軍軍長陳毅嘉獎,贈左輪槍和佩劍。
建國后,黃廷樞到大連海運學院當教授、研究生導師,又轉(zhuǎn)得到外交部任法律顧問并兼任《中國海商法》起草委員會委員,首創(chuàng)我國海商法研究,成為我國著名的海軍軍事專家;許家也是赫赫有名的海軍世家,有連續(xù)七代人在海軍中任職。他家現(xiàn)存的二進式宅院大門門匾上,至今還留有馮玉祥將軍為他家所題的字。房屋兩旁風火墻墻頭牌上塑有水師旗營士兵威武的形象。家族后裔許輝保存著家族中大量的珍貴歷史文物實物:有請光緒十年(1885)十二月十五日皇帝嘉獎令原件,諭令中寫著”七月初,抗擊法逆打仗出力……上諭驍騎校許國昌以賞戴藍翎……”。房屋中有記功牌、清朝廷賞賜的藍翎、乾隆年間水師越海作戰(zhàn)軍艦上使用過的羅盤,以及歷次海戰(zhàn)中用來指揮旗營與敵人作戰(zhàn)的“飛虎旗”等等,足見黃家家族為社會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城內(nèi)還有一座醒目的賴家大院,它的主人賴通照是清同治年間的官員,平生好交朋友,敬重長輩。同治元年(1861年)十二月十七日,皇帝為彰顯賴通照的功德,下詔在琴江旗營矗立“孝支坊”,這座古色古香、氣勢恢宏的百年牌坊,在琴江成為一座標志性建筑。
數(shù)百年前,滿族有“漢不入宮,滿不中元”的古訓,說的是漢人不能入朝做官,滿人不去進考文狀元,標明滿人要以武力維護對中國的統(tǒng)治地位。于是滿人多為職業(yè)軍人,平時舞刀弄槍,秉性剛強英勇。駐扎在琴江村的513名旗人官兵具有武夫性格,在戰(zhàn)場上英勇作戰(zhàn),幾乎每戶都有殉難者,留下一代代兒孫在琴江繁衍生息。他們堅守家業(yè),秉承祖先“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屋”的遺訓,世代綿延,才有今天這眾多古民居、旗人街、將軍樓等歷史文物古跡留給后人。
清皇典中還規(guī)定;“旗人之女不準與民人為妻”。民人六女也因為民族矛盾隔閡不愿嫁給旗人為妻,老死不相往來。所以,琴江男女青年只能在旗內(nèi)實行互婚制。這樣一來,村內(nèi)各家族就形成親家連親家的結局,血統(tǒng)親緣越來越近,關起門來都是親。中國人重感情,通常是親人之間包容性強,善于通融,不易產(chǎn)生走火磨擦,家家互親互愛,戶戶協(xié)作相助,即使同住一座大院也是人人心平氣和,和睦相處,使全村至今未出現(xiàn)過斗歐打架現(xiàn)象,也沒有發(fā)生過一起刑事案件,這在當今社會里是較為罕見的。
琴江人多才多藝、天生有北滿人豪放性格。平日里滿人身著旗服,婦女頭梳高髻,常聚在一起品茗吟詩,吹拉彈唱,下棋對奕,撫琴作畫。因此,村里出現(xiàn)許多文藝能手,有民歌手、三弦手、吹鼓手、十番隊。還成立頗具北方獨特民俗娛樂特色的“臺閣”藝術表演隊,每遇慶典、廟會活動,表演隊隊員便身穿華麗服飾,登上村中那座古戲臺,為村民表演精采節(jié)目。2001年“臺閣”藝術隊表演的《仙女散花》還榮獲福州市第九屆文藝百花民間大賽金獎。
琴江人的創(chuàng)業(yè)并不一帆風順,曾經(jīng)走過一段極其艱難曲拍的日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滿清政府,后營被取消,兵變民,官兵去戎從農(nóng)從商,一些被派往海外的官兵留在那里謀發(fā)展,而旗營官兵及其眷屬、后裔為了生計也相繼遠涉重洋,抗戰(zhàn)時期又有百余人東渡臺灣避難。這樣,琴江村人口急劇遞減,而僑民遍布海外,因而村里旗人逐漸減少,開始產(chǎn)生危機感。人們用心去尋找生活出路,改變“與世隔絕”的民族惡習,沖破封閉的小社,主動與外人交往,營造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全村人都學會操三種語言,即本族的“旗下話”,通用的“普通話”,地域性的“福州話”。這樣與當?shù)孛癖娬Z言相通,便容易融為一體,很快成為長樂市大家庭中親密的一員。由于琴江村的人早年為了生計遠涉重澤,使海外僑胞較多。全村三分之二戶數(shù)都有海外親屬關系,成了著名的華僑村。在海外的琴江人把積攢下來的錢匯回家鄉(xiāng)修路、建房和發(fā)展其它事業(yè),促進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