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說的“關內(nèi)、關外、關中、關東”指的都是哪些地方
擁有欲
在一些古籍或是影視劇當中,我們經(jīng)常能聽到“關外”、“關中”這樣的地名,那么這些地方具體指的是哪里呢,對比現(xiàn)在是否一致呢?其實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范圍,意思也不盡相同。
所謂“關”,這里指的是關口、隘門的意思。也可以理解成一個交通要道的關卡、屏障。
關中
即“四關之內(nèi)”,這四個關口分別指的是東潼關(函谷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藍關)、北蕭關(金鎖關)。
這四面都有天然的地形屏障,易守難攻,同時土地肥沃、民眾殷實,所以自古就有“四塞之國”的說法。其實最早的天府之國說的就是這里,這比成都平原獲得天府之國的稱謂早了半個多世紀。
在古代文獻中常有它們的出現(xiàn),比如賈誼的《過秦論》中開頭就有“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說的就是秦國的東面要塞:崤山與函谷關。
此處地勢險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在秦末楚漢爭霸中,常說的“關中王”,即入關進咸陽者就在當?shù)貫橥酰傅木褪呛汝P。
現(xiàn)在關中地區(qū)位于陜西省中部,大致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楊凌在內(nèi)的五市一區(qū)。
關內(nèi)、關外、關東
這些可以放在一起說,即關口內(nèi)外。由于歷朝歷代所指的關不盡相同,所以它的內(nèi)外范圍也有所變化。
古代在陜西定都的王朝比如秦、漢、唐等時期,關指的就是函谷關或潼關。其以東地區(qū)就被稱為“關外”,也叫關東。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關東六國”由此而來,以此劃分秦與齊楚等六國的方位。而關內(nèi)就是其以西京畿附近地區(qū)。
到了明清時期,關則是指山海關。出山海關以外的東北地區(qū)就是關外,也叫關東。關東有了東北區(qū)域的概念?!瓣J關東”說得就是到東北去謀生。關內(nèi)指長城以南地區(qū),今山海關以西或嘉峪關以東一帶地區(qū)。
由上可見,“關中”的變化不大,而“關內(nèi)、關外、關東”在歷朝歷代是有所變化的。
小知識
萬里長城起于山海關,終止于甘肅省嘉峪關市的嘉峪關。東起于河北省秦皇島市之山海關,向西橫跨河北、天津、北京、山西、陜西、寧夏、甘肅等7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西止于甘肅省嘉峪關市的嘉峪關。全長有12700多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