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客家圍屋
凌劍天
民國初年的一天,合浦縣的曲樟鄉(xiāng)突然闖進了300多號土匪。一時間,客家老少全副武裝,依仗7米高的“城堡”圍墻和足夠的水、糧,與土匪對峙了3個月,最終使土匪潰不成軍,奪荒而逃。 故事所說的“城堡”,就是客家圍屋。
圍屋,以其主房四周外圍筑以高墻炮樓而得名,其融家、祠、堡于一體,建筑形式獨特而豐富,是客家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也是客家先祖留下的寶貴文化遣產,是客家人一張?zhí)厥獾拿?。廣西的客家圍屋主要分布在賀州市、貴港市、玉林市、北海市等地。
合浦縣曲樟鄉(xiāng)客家圍屋,始建于清光緒八年(1882年)。圍墻高7.1米、寬0.86米。城垣的四大轉角處及城門上設有碉樓,內墻的半腰上筑有騎馬道,負責將城墻、炮樓及門樓緊密相連。門有板門、閘門、便門、柵欄門等3道5層式的連環(huán)防衛(wèi)門。堂與堂間以天井相隔。上廳堂為祖公堂,堂中金匾高掛,橫雕有雙龍戲珠。下廳堂為門廳,以正廳堂為中軸,以祖公堂為核心,向前延伸,左右對稱發(fā)展。正屋正廳的規(guī)模和裝飾檔次,是各橫屋和次廳不能逾越的。
賀州市蓮塘鎮(zhèn)的客家圍屋,建于清乾隆末年,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圍屋建筑群之一。圍屋呈崎角之勢。南座三橫六縱,設廳堂8個,天井18處,廂房94間;北座四橫六縱,設廳堂9個,天井18處,廂房計132間。圍屋建筑為方形對稱結構,四周有3米高墻,屋宇、廳堂。房井布局錯落有致,上下相通。廳與廊通,廊與房接,迂回折轉。屋檐、回廊、梁柱均雕龍畫鳳,其中的“百壽圖”,更是精雕細琢,頗顯功力。
推開厚重大門,步入院內,可見到用大青石砌成的3個天井,天井的排水功能十分良好,無論雨下多大,都不會形成積水。圍屋的天井,設計奇妙,隨處可見。正屋有3個大天井,橫屋有15個小天井。應了圍屋“九天十八井”之稱。蓮塘鎮(zhèn)客家圍屋是客家土樓圍屋與中原民居建筑相結合的典范,享有江南“紫禁城”之稱。
貴港市客家圍屋集中在木格鎮(zhèn)的君子垌,始建于咸豐年間。與其他地方的圍屋相比,君子垌圍屋一座方樓就是一座城堡,特點是規(guī)模大、建筑奇、保存好。其中黎大康的圍屋因特別長,而被稱為“長城”。圍屋的主要特征,體現(xiàn)在一個“圍”字。君子垌圍屋也不例外,靠大城墻、炮樓、槍眼、狗洞、外城門、拖籠門等來實施。圍屋的城墻最高達到9米,最寬為0.6米。建筑材料以青磚、杉木為主體。建筑細節(jié)技巧突出:檐雕活靈活現(xiàn);窗雕、石雕、磚雕玲瓏剔透;壁畫知色彩豐富,充分顯示出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客家圍屋的房門均朝正廳方向洞開,這反映了客家人強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墻體一般為自制的三合土,是用黃泥加進石灰,再摻以砂糖、鵝卵石、碎磚塊、糯米、紅酒、紅糖、蛋清等攪拌,配方講究。夯實后歷經(jīng)百年風雨,堅固如初;其設計與建造融科學性、實用性、觀賞性于一體,顯示出客家人的出色才華及高超技藝。
客家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陜西的窯洞、廣西的“干欄式”、云南的“一顆印”并列,被中外建筑學界譽為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