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飲食風俗(2)
乃心
長沙巧婦善作家庭副食品,僅紅薯做出的品種,就不下數(shù)十種,可說花樣翻新。如將紅薯去皮煮熟搗成糊狀,摻入芝麻桔皮,切塊曬干叫薯糕,用油炸或用沙炒,又香又脆;將紅薯熬糖,又甜又粘。薯粉,又稱芡粉,是上乘的流食。薯粉加工成粉皮,是農(nóng)民最喜歡食用的干貨之一。至于大米糯米,更可加工成各式各樣的副食品,如年糕、糍粑、湯圓、凍米糕、油積極、棕子、八寶果飯等,還有米粉、夏至坨(或立夏粳),都是長沙人喜愛的食物。每逢喜慶節(jié)日,主婦都要將自制的豐富多采的副食品加上炒花生、豆子、瓜子等擺盤招待客人,叫“旱茶”(或漢茶),有的地方叫茶食或叫“換茶”。
長沙飲料自古豐富,農(nóng)家大都自己蒸酒,客人來了,用錫壺盛酒在火中加熱,慢慢品嘗。富裕人家還自制甜酒。市民一般飲用河水和井水。到1949年,城區(qū)有井干余,著名的有白沙井、南沙井、鴛鴦井等。白沙井水在民國以前不僅是城南一帶居民食用水,而且四城富戶多飲用之。一天到晚,“買沙水不”的叫喊聲不斷。至于山區(qū),很多人家自古就食用“自來水”,他們用竹枧將山后清泉引入家中水缸。夏天,城鄉(xiāng)都喜歡飲用涼茶,即用金銀花、淡竹葉、夏枯草、車前草、薄荷之類,加上石膏煎水代茶,既香甜可口,又清熱解暑,利尿解毒。
茶葉多自產(chǎn)自制,也有用黃荊葉、十大功勞葉等代用的。中西部的河西、寧鄉(xiāng)等地,有吃芝麻豆子茶的習俗,即在泡茶時加入炒熟的黃豆芝麻及姜末等。西部溈山還有吃擂茶的習慣。東部瀏陽北鄉(xiāng)則愛吃茴香茶,即在茶葉中加川芎和小茴香,飲后有祛寒止痛,健胃祛風之功。相傳古有一嫗,常惡心嘔吐,小腹冷痛,久治不愈。一日,她無意中喝下泡有茴香的茶水,頓覺異香撲鼻,漸成嗜好,多年頑疾竟不治而愈了。鄰里得知,竟相效仿,遂有喝茴香茶之習。由于長沙人離不開茶,故把茶與飯并稱,問人家有幾口人,常說“有幾個人吃茶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