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清明風俗
紹懿桑
清明節(jié),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清明演繹而來的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時節(jié),大地回春,綠草如茵,萬木吐翠,天氣清澈明朗,萬物潔暢而清明,呈現(xiàn)欣欣向榮的新氣象。清明節(jié)故此得名。按陽歷計在每年4月5日或4日(陽歷二月平或閏而相差一天),今年的清明節(jié)在4月4日。清明節(jié)各地風俗各具特色。潮汕地區(qū)的清明節(jié),也有其濃厚的地方色彩。
清明節(jié)在家祭拜祖先除了豐盛的祭品外,一般不能缺薄餅。薄餅分餅皮和餅餡兩部分。餅皮用面粉拌水攪勻成糊狀在熱煎鐵盤烙成一張張薄如紙的圓形餅皮備用。餡分咸、甜兩種,咸由蛋絲、豬肉絲,香菇絲、豆芽、韭菜等熟料,再用薄餅皮把上述熟配料卷成圓筒狀即成;甜的把“糖蔥”用薄餅皮也卷成圓筒狀就可食用。午餐除了有豐盛的食品之外,一定要吃薄餅。
在家中祭拜祖先吃完午餐后,一家老少便前往掃墓。到了祖先墳前,先把雜草、雜藤拔除,打掃干凈,再把紅、綠漆油依石碑上面的字重新涂寫。接著在墳身上培土,按往年既定地界壓上紙條,據(jù)說這是為死者還地租。經(jīng)過一番整理的祖墳顯得十分悅目。做好這些準備工作之后,才開始擺上供品祭拜,并燒錢紙。燒錢紙要特別注意防火,有的人家自帶鐵桶燒化,也有的改成敬獻鮮花。因為諸多禮節(jié)離不開“紙”,所以掃墓俗稱“過紙”。祭拜的禮節(jié)完畢,家人便在墓前聚餐。
掃墓禮成飯后,家人乘此機會“踏青”,巡游一番,呼吸山間清新空氣。入暮方歸家。也有的人另擇閑暇時光,結伴郊游“踏青”,欣賞大自然的春光美景,也有的乘興賦詩,不亦樂乎。宋著名畫家張擇端所繪東京(宋時都城開封)仕女郊游的《清明上河圖》,就生動地描繪了彼時京都清明時節(jié)的盛況。
潮汕舊日清明風俗,乾隆《南澳縣志》記載最詳:清明日,人家展謁墳墓,輿步壺漿,或掛紙,或祭掃,絡繹郊原,祭畢,藉草銜杯,遞為酬勸,薄暮乃歸。
這里所記的節(jié)日活動,實際上包括祭掃祖墓和踏青游春兩個內(nèi)容。
掃墓,潮汕人又稱“掛紙”或“上墳”。謂之“掛紙”,是因為清明掃墓時,松楸丘隴間到處都懸掛著紙錢穴乾隆《揭陽縣志》雪。用紙代錢帛以祭死者,或者與佛教有關,唐高宗時,潮州刺史唐臨的《冥報記》就寫到這種做法。唐玄宗天寶年間寒食禁火法令十分嚴格,民間掃墓時不敢用火焚燒紙錢,掛紙于墳丘間的風俗,大概起于此時。
清明踏青的風俗宋代已經(jīng)形成。《東京夢華錄》寫汴京士民清明節(jié)出郊掃墓,“四野如市,往往于芳樹之下,或園圃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明代,南方這種習俗更為常見。謝肇淛《伍雜俎》就說:“南人借祭墓為踏青游戲之具,紙錢未灰,烏履相望,日暮,幡間主客無不頹然醉倒?!边@段描寫與上引《南澳縣志》何其相似。原來,明代中期以后,宗族制度在經(jīng)濟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掃墓也成為敬宗以睦族的手段。同樣,帶有娛樂聯(lián)誼性質(zhì)的踏青春游活動也可以促進家庭以至宗族之間的和睦團結。于是,在清明掃墓的同時踏青春游,就不足為怪了。在潮汕,清明掃墓時宴飲于郊野是常見的。有的地方甚至“俗尚鼓吹,多放銃炮”穴《普寧縣志》雪,山林間,充滿喧鬧歡樂。
潮汕地區(qū),清明有吃薄餅和石本仔的習俗。古俗,立春日食春餅,只有閩粵之間漳潮是在清明吃春餅。這種習俗的起因,在漳州有一個傳說:清初,鄭成功攻漳州,守城而死者無棺可斂,只能用草席卷了下葬。后來,清明就用卷薄餅來祭拜他們,以示紀念。民間遂有清明吃薄餅的習俗。潮汕并無此說,是否為信史,實在不可確知,但不妨姑妄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