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禮儀觀(5)
希榮君
在日本,輩分和性別造成了實質(zhì)上的特權(quán),但是,行使這一特權(quán)的人不會天然地專橫獨斷。要形容他們,最好說是責任的受托者。父親或兄長要對全體家庭成員負責,無論活著的,去世的,以及將要出生的。關(guān)鍵事務由他決定,恰當與否,也由他來負責。他并不擁有無條件的權(quán)力。他的行動關(guān)系對全家的榮譽,任性而為絕對不能成為合格的家長。他必須使兒子及弟兄們能牢記該家族的遺產(chǎn),包括精神遺產(chǎn)和物質(zhì)遺產(chǎn),并要求他們不辜負家產(chǎn)。地位越高,對家族的責任就越重。家族的要求使他有時候不能顧及個人的要求。
具體一點兒,遇到大事的時候,家長會召集家族會議,無論地位如何,每個成員都會參與討論。比如一個孩子要訂婚了,家族成員會從老遠的地方趕來發(fā)表意見。作出決定的過程中,不會因某個意見來自地位很低的成員就故意忽略。一個妻子或者弟弟的意見有可能變成最終的決定。家長如果無視眾人的意見,獨斷專行,可能把自己弄得非常被動。當然,家庭會議也可能作出讓當事人很難服從的決定,但此時家長會非常堅決,不容異議。他們這種要求服從的權(quán)力與普魯士那種專橫的家長權(quán)力不太一樣,雖然一樣的有強制效果,因為過程由 大家參與,其心理接受程度更大。日本人在家庭生活中并不故意教導孩子去尊重專制,也不輕易養(yǎng)成對權(quán)力屈服的習慣。在當事人看來,無論家長的決定多么苛刻,但那是以全體成員都關(guān)心的名義宣布的,是以最高價值來要求服從的。它的背后不是暴力,而是對家庭榮譽和利益的忠誠。
日本人的等級觀念都是幼兒時期在家中學習和養(yǎng)成的,然后他(她)帶著這個觀念進入社會,無論經(jīng)商從政,都要把它表現(xiàn)出來。他早已習慣于向一個“適得其所”的人表示恰當?shù)亩Y貌,不管他們在圈子里是否具有真正的影響力。一個妻管嚴的丈夫或者一個讓弟弟拿大主意的哥哥,在正式場合照樣受到妻子或弟弟的尊重。特權(quán)在表面上始終維持,不會因為背后另有操縱就被破壞,即使略有走樣也很少見。這些習俗,有時候會給那些不在乎正式身份,樂于在背后享受實權(quán)的家伙帶來進退自如的感覺。因為這樣一來他不容易受人注意。日本人通過家庭生活真正弄明白了,一個決定作出以后,其最有力的支持就是全體人員都確信這個決定符合家庭利益,能維護家族聲譽。每一個日本人都高度重視自己家庭共同的物質(zhì)和精神財富,愿意把個人意志從屬于這份財富之下;而年長者則被看作這份財富的委托管理者,因此無視他們的安排會被認為是對所有家庭成員的侵犯。日本人反對在家庭中用武力威脅,家中的年長者很少成為強有力的獨裁者,但家中的等級制運轉(zhuǎn)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