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寧都石上村“割雞擔燈”民俗
布噻呦
“石上割雞擔燈”是一項典型的客家民俗文化活動,其傳承在江西寧都石上村,已有1000多年的傳承歷史。
相傳唐朝未年,從山東,浙江,湖南等地遷來幾十戶人家在石上建草蓬居住。其中有一李姓人家,戶主叫李長貫,他家有萬貫家財,年紀已五十多歲,妻子也有四十多歲了,卻未生得一男半女,夫妻兩為此心情一直不好。
一夜,妻子突然做了一個夢,夢見在村子南面的河壩邊有一座漢帝廟,她就進到廟中朝拜,自己竟然生了一個兒子。第二天,丈夫聽了她的夢境后,念念有詞地說:“如果真能圓了這個夢,我就按你夢中所見的地方,建起一處漢帝廟。并塑漢王金身,年年都去殺雞朝拜。”這樣說過不久,婦人果然懷了孕,并在當年十二月十四日生下一個男孩,取名為李漢靈。
為此,李長貫履行了他的諾言,在婦人所夢之地建起漢帝廟,并塑起了漢王和玉帝等神像。這個廟是在次年正月十四李漢靈滿月的那天竣工。這一天,李長貫夫妻帶著兒子漢靈,拿著香燭、鞭炮和一只大雄雞,前去廟里朝拜。
20年后,李漢靈娶妻生子,十年內(nèi)連生了三個雙胞胎男孩,之后還育有兩女。李漢靈感激上蒼和漢帝菩薩,不斷地做善事、好事,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評。
村人認為漢帝菩薩能顯靈,能保佑自己生兒育女,家庭興旺。漸漸地每年正月十四,村人都會拿著香竹、鞭爆,提著大雄雞到廟內(nèi),殺雞、燃燭、焚香、放鞭炮,進行朝拜,以示祭祀。到了十五元宵節(jié)那一天,還要擔著兩盞燈籠到漢帝廟去朝拜。而擔燈的個數(shù),6盞長桿上的燈,暗喻6個男孩,前面2個小燈,暗喻2個女孩。有男有女家族傳承,六和八本身都是吉利數(shù),也叫好事成雙,龍鳳呈祥。
當時,人們把這項民俗活動叫做:殺雞。后來人們認為一個“殺”字帶著血腥味,不吉祥,便將“殺雞”改稱作“割雞”。
到元朝仁宗(1312年),這項活動由“割雞”演變成了“割雞擔燈”,其中所擔的燈叫“世燈”。到1875年,這項活動中又加進了龍燈。新中國成立后(1957年),又加進了馬燈。
“文革”時期停止了活動中的舞燈活動,而“割雞”一直在進行。之后,漢帝廟被拆,村人照樣在漢帝廟的地址割雞。改革開放后,漢帝廟被重修,相關(guān)活動也得以恢復,且規(guī)模越來越大,在相同制品的制作方面,越來越精良,在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
石上村的“割雞、擔燈”活動,流傳幾百年,內(nèi)容豐富多彩,是石上人正月鬧元宵的主要活動。作為一種民俗文化,它集祖先崇拜、神明崇拜、鬧元宵、燈彩等諸種活動于一身,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以李氏宗族為主的石上村一代又一代人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