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梅州佛教香花科儀 打蓮池
旭昇子
梅州佛教香花科儀中流傳了幾百年的《打蓮池》,相傳源于佛家弟子目蓮救母的故事。它集中了佛教儀式、文學(xué)、音樂和舞蹈于一體,是具有表演性的佛教科儀。通過邊走邊唱,時而回旋腳步并頓錫杖,時而舞動光燭、搖銀珠杯,把目蓮救母時穿火陣、破地獄的情景演示得氣氛熱烈而莊重,具有消災(zāi)祈福,宣傳敬老重孝的功能,也闡述了佛家慈悲的教義。
打蓮池又稱蓮池舞,屬佛教舞蹈,源于客家地區(qū)“香花佛事”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約有300年歷史,主要流行于梅州市蕉嶺縣附近村落。
“打蓮池”是為女性亡者做香花佛事的舞蹈,源于《目蓮救母》的民間傳說。相傳,目蓮為佛之大弟子,為救母親出地獄,持神通廣大的法寶池杖(錫杖)破地獄(蓮池)救母親脫離苦難,打蓮池自此而生,并于清乾隆年間(約1753年)流傳入蕉嶺地區(qū),由蕉嶺“白馬寺”林福祥師公傳入,再傳 “千松庵”弟子釋盛輝,并逐漸發(fā)展成為獨(dú)立的一種佛事舞蹈。
表演場地通常設(shè)于庵廟或靈堂前。表演者全為齋嬤(尼姑),由3至24人不等進(jìn)行表演。依表演人數(shù)不同,分別稱為“單蓮池”(兩人)、“雙蓮池”(四人)、“八角蓮池”(八人)等,如此類推直到24人。表演者以黑色大襟衫、黑長裙為服飾,蓮池杖、珠杯、小鑼、小鈸等為主要道具。
表演時,以鑼鼓打擊樂配以清唱,邊唱編舞,動作包括唱、跳、念、做。
首先,在廳堂中央放置蓮池盆,表演者面向案桌站立,手執(zhí)小鈸、小鑼或執(zhí)香,邊隨著節(jié)拍敲擊手中樂器邊吟唱“安池”、“告佛”等內(nèi)容的佛曲。
接著起舞,表演者改執(zhí)池杖、珠杯,邊唱邊舞,依次吟唱“勸善”、“探陰”、“破獄”曲,同時圍著蓮池盆,面向蓮池或按順時針方向,面向各方位做動作。
舞蹈的基本動作有“毫光指”、“點(diǎn)步轉(zhuǎn)身”、“執(zhí)杖搖杯”、“舉杖劃杯”、“橫杖跪拜”、“掄舞杖花”、“指轉(zhuǎn)杖花”、“池杖繞背”、“杖鑿獄門”、“舞香背香”、“鼎指端碗”等。
鑼鼓打擊配樂的板式分為流水板、短字板、兩下半鼓、快板、長七字歌、仰啟慢板、禪板、普庵注板、一下半慢板、鑼鼓快慢板等。唱詞有固定唱本,亦可即興發(fā)揮,褒貶現(xiàn)場人物,教化味道濃重。樂曲哀婉,隨表演者動作演唱,營造氛圍。
蓮池舞表現(xiàn)了客家人的孝道精神,反映蕉嶺客家人講求仁義孝道,敬畏天神,重視喪事禮儀的習(xí)俗,體現(xiàn)了兒女對母親的孝道以及生者對女性的尊重,對研究客家民俗學(xué)的特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