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睢寧原甜油的來歷傳說
心遠
原甜油是睢寧人廚房必備調(diào)味品,炒、調(diào)、燉、燒,必不可少,味道鮮美,顏色純正。深得當?shù)匕傩障矏邸?/p>
原甜油是睢寧特產(chǎn),呈琥珀色,咸甜可口,風味獨特,是高級調(diào)味品。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路經(jīng)下邳品嘗甜油時,連連稱善,賜名“御甜油”。每年進貢朝廷。御甜油的由來,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很久以前,古邳有一家“三益”號醬園店,店主叫華敬三,無錫人。華氏家庭是鹵制品加工的能手,全國各地都有他們的分店。華敬三從小勤奮好學,早早地學會了鹵制手藝,十幾歲便到古邳獨立經(jīng)營店鋪。
“三益”醬園店店鋪在古邳老街的財神閣。閣外有條大河,大河與沂水、武水相連,華敬三制作各種腌漬鹵制品,皆用這河中之水。
有一年風調(diào)雨順,華敬三做了三石麥醬、三石豆醬。這醬的制作是先將原料做熟,然后發(fā)酵曬干,再加水拌曬,出售前還要進行熬制,工序十分繁雜。特別是曬工,有風怕招塵土,經(jīng)雨怕生蟲蛆,只有風和日麗的天才能曬,前后要曬五六十天,每天還必須攪動數(shù)次。這六石糧食醬要分成好幾百盆曬,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所以,每到這個季節(jié),華敬三要雇十幾名短工幫他干活。
華敬三為人忠厚老實,所做鹵菜、佐料全部貨真價實,自然對短工干活也要求特別嚴格。比如這曬醬,他要求短工每天早端出,晚端進。他每天還要幾遍查看醬盆,要是哪個醬盆里死了個蒼蠅或是蚊子,他就勒令將整盆醬倒掉;要是哪個醬盆里刮進草屑,他總是小心翼翼地用勺子把草同周邊的醬舀了倒掉。
短工中有一個小伙子,干活毛手毛腳的,一天晚上,他竟把自己管的醬盆丟了兩個在園子角落里。第二天早上往外搬醬盆時,他才發(fā)現(xiàn)還有兩盆昨晚未端進屋,他怕被老板看出破綻,連忙想去攪那兩盆醬,卻突然發(fā)現(xiàn)醬上澄了一層黃褐色的油狀東西,他嚇壞了。他小心地用手指沾了一點放在嘴里嘗嘗:呀,味道純正,香中透甜。他把這件事說給同伴聽,一傳二,不多久,小工們?nèi)懒?。有幾個還偷著舀點去家澆菜,都覺得比醬油的純咸味好多了。
日子一長,消息傳到了華敬三的耳朵里。華敬三一品嘗,果然味道鮮美。于是他精選小麥、黃豆等原料進行試驗,終于制成了甜油。后有“沂武交流,伏醬秋油”之說,意思是說,用上等原料加進沂、武河里的水,三伏天曬醬秋天取油,便是上等的甜油。
有一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沿大運河南下來到下邳皂河下榻,沿途地方官吏送來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下邳在康熙年間遭遇地陷,整個縣城陷落,一直到乾隆年間還沒有恢復元氣。下邳官吏沒有好東西送,就送去了當?shù)亍叭妗贬u園釀造的甜油。
乾隆皇帝吃過甜油澆拌的菜后,龍顏大悅,說:“我吃過豆油、香油、醬油,惟獨沒吃過甜油,沒想到甜油的味道如此鮮美?!庇谑欠馄錇椤坝鹩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