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谷諏㈩I馬祿
爾芙氏
馬祿(1895年-1946年),字福山,青海省化隆縣卡力崗人,回族。馬祿自小參加哥老會,結識紅幫哥老會首領王英,早期活躍于內蒙古綏遠一帶。后到軍閥馬步芳、馬步青部下,由傳令兵至班長、排長、連長,扶搖直上,直至團長、旅長、師長等要職,成為顯赫一時的人物。早在1935年,蔣介石得悉工農(nóng)紅軍要北上抗日的消息后,急電駐武威騎兵第五師師長馬步青,令其準備堵?lián)簦㈦娏钋嗪qR步芳調遣軍隊,配合騎五師堵?lián)艏t軍西進。據(jù)此,馬步青派所屬騎兵第一旅(馬祿任旅長)、騎兵第二旅(韓起錄任旅長)和步兵旅(祁明山任旅長),由騎五師參謀長馬廷祥任前線指揮官,先行開赴甘肅靖遠縣,防守沿河各要隘。
1936年秋,紅軍北上到達甘肅省靖遠縣境內集結,渡黃河進入河西地區(qū),馬祿作為馬步青騎五師主力部下,幾乎是無役不與。馬祿還參加了臨澤倪家營子的圍攻,使大批西進紅軍慘遭殺害。他將戰(zhàn)后俘獲的兩百多名紅軍官兵編入自己的部隊,有的還授予排長、軍醫(yī)等職務。以后這些紅軍戰(zhàn)士隨馬祿部東赴抗日前線,駐防洛川時,大部分回歸延安。
“七七事變”后,由于全國抗日運動的高漲,在各族各界群眾的大聲疾呼下,蔣介石命騎兵暫編第一師由馬步芳的族叔馬彪任師長,開赴抗日前線。馬祿為該師第二旅旅長,馬秉忠為第三旅旅長。馬祿在永登編制就緒后,提前于8月上旬出發(fā)。他們以抗日保國為己任的英勇氣概,受到了沿途民眾的稱贊。兵至定西后,馬祿得悉第一旅旅長馬元祥要在大操場處決六名逃兵的消息后,親率所屬團、營長到大操場,向馬元祥下跪求情說:地方鄉(xiāng)親送子弟抗日,尕娃們遠離家鄉(xiāng),有了錯要教育嘛!日本人的面還沒見,先殺自己人使不得,看在我們二旅的面情上,叫尕娃們到抗日前線立功贖罪。馬元祥接受了馬祿勸告,對六名士兵鞭杖處理。
1940年,馬祿部奉命開赴綏德駐防,兵至鄜縣東西茹子村時,被駐守該地的八路軍阻擋。為避免沖突,八路軍領導機關派郭化若同志在洛川交口河與馬祿談判。郭化若向馬祿遞交了一封周恩來的信函,說因河西往事,要馬祿改道延川去綏德。經(jīng)過談判,馬祿接受了八路軍建議,并派中校參謀白慕真攜函去延安晉見毛澤東。在白慕真赴延安期間,馬祿報請西安戰(zhàn)區(qū)司令蔣鼎文批準,取消開赴綏德的命令。白慕真離開延安時,毛澤東親筆題寫了一面“抗日英雄”的錦旗,贈送馬祿。馬祿部與八路軍的友好往來,受到蔣介石的懷疑,曾派員到馬祿部視察。不久,馬步芳便解除馬祿騎二師師長職務。
早在民國19年(1930年),在馬祿任職旅長期間,他就看中了永登縣大通河西岸綠樹成蔭、山川明秀的四渠村,并著手進行了經(jīng)營,解職后的馬祿便在這里安下家。享有種種特權的馬祿,住進四渠村后,修建了一座四院的公館,包括大小樓房四座,房屋108間,馬棚40間,草房20間。同時廣置田園和生產(chǎn)工具,擁有水地400多畝,皮車20多輛,鐵輪大車15輛,騾馬100多頭,犏牛、奶牛20多頭,使用長工20多人,很快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地主。
這一時期前后,他熱心為地方興辦了不少公益事業(yè),如:組織修建享堂峽公路,創(chuàng)辦四渠村福山小學(即今四渠回民小學),自己出錢組織修建了鰲塔渠,使四渠及附近七里、鰲塔、主卜等村旱田變成水澆地,還修建了一座清真寺和小磨坊。次年即病逝家中。
四渠多回民,文化教育素不發(fā)達,馬祿于1931年主持修建起四渠初級小學,有教室4座,當年有教員2人,學生有100多人,其中回民學生20多人,該校為每個學生縫制校服一套。這所學校是八寶川最早興辦的回民學校,至今仍然存在。
此外,為了發(fā)展四渠村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馬祿大力興辦水利事業(yè)。原有水渠是清朝時修建的,渠首地勢較高,以后大通河河床下降,河水引不進來。馬祿將原渠改線重建,到主卜為止,全長12公里,于1938年完工通水,將四渠及其附近的土地變?yōu)樗疂驳?,共可灌?000多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