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的童謠
飛白
民俗學(xué)家劉孝昌說,應(yīng)景而生的童謠是老成都過年的“年歷”
老成都的過年可是一年中頭等隆重的大事。從臘月初八開始,要一直持續(xù)到正月十五。民俗學(xué)家劉孝昌說,老成都有句童謠“過年過到十四五,揸口饃饃臭豆腐?!背浞终f明了老成都過年花樣多,人情濃。
“在老成都,過年當(dāng)屬娃娃最開心。放開吃,敞開耍。應(yīng)景而生的許多童謠,就是老成都過年的‘年歷’。許多老成都過年的風(fēng)俗就融化在這一首首的童謠中?!?/p>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
作為過年開始標(biāo)記的臘八,在老成都有著特別的意義。每到臘八的頭兩天,寺廟里的僧人就要忙開了,將各種臘八粥的配料切細,備好,在頭天晚上,僧人們就用大鐵鍋將臘八粥熬煮上。除此之外,老成都還有粥廠,據(jù)劉孝昌介紹,比較出名的老成都粥廠集中在天祥寺一帶,每到入冬時節(jié),有錢人會向粥廠施柴米。
劉孝昌說,臘八由來已久。臘與獵相通,在秦漢時期,人們在臘月通過打獵,而進行祭祀,乞求來年的豐收。后來隨著佛教文化的興起,由于佛祖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在臘月初八,人們便逐漸在臘八這一天以摻有瓜果等物的粥食供奉佛祖,并認為,在臘八這一天,喝了粥便是有福。到了明清時期,臘八粥的發(fā)展更加興盛,老成都家家戶戶的臘八粥都有自己的獨門秘方。
劉孝昌說,“那時的老成都,白糖少見,臘八粥講究甜、素、熱、暖,大多數(shù)的人家都用紅糖。僧人布施的臘八粥都是素粥,里面稻谷、酒米、黃米和鮮果,再加一些紅糖。窮苦人的臘八粥,甚至比寺廟的還要簡陋。一捧百家米,里面有紅米,小米,玉米,黃米,酒米。再加一把豆子,菜豆,紅豆,飯豆,再加把紅糖。更窮的人家,連紅糖都買不起,他們的臘八粥只有飯米,酒米,和青菜,再加一把毛毛鹽。富人家的臘八粥,種類可就繁多了?!?/p>
小孩小孩你別哭“過了臘八就殺豬 ”
殺年豬是老成都過年的重頭戲之一。每到殺年豬的時候,整條街像過小年一樣熱鬧,尤其是城中間殺年豬。在老成都城中殺年豬的多是周邊鄉(xiāng)鎮(zhèn)來成都打工的農(nóng)民。在民國時期,來自德陽,彭山,峨眉,簡陽等地的農(nóng)民在城中打工多干的是挑夫抬轎等苦力活。鄉(xiāng)里人過得苦,帶著妻小進城,在打工之余,在城邊空曠處開塊小地,種上小菜,再幾家人打伙喂條豬,過年必不可少的肉食才算有了著落。每到開春時節(jié),打工的鄉(xiāng)下人便三五家湊在一起,各家出兩三角,在牛市口,青羊?qū)m趕場,買上一兩只小豬娃。平時大家靠收潲水,撿菜葉,互相幫襯著把豬喂大。等到臘月二十幾的時候,豬也肥了,娃娃們開始扳著手指算,哪一天才能殺年豬呢,殺了年豬,就有肉吃,還有熱鬧看。
早在殺年豬的頭兩天,養(yǎng)豬的人家就趕往肉鋪,請來手藝好的刀兒匠。等到殺年豬這一天,遠遠就看見刀兒匠別著明晃晃的長刀來了,院壩里面,三個石頭架個鍋,水也燒得剛剛開。三五個小伙子,扯耳朵的扯耳朵,拽后腿的拽后腿,將200多斤的大肥豬掀翻在長案板上。那時的老成都多樹,將豬兒的四肢吊在樹上便能直接開邊架。宰下來的二刀肉和寶肋肉按慣例是要孝敬給街坊里的孤寡老人。豬兒宰好,幾戶人家的女人齊齊上陣,忙著洗切,而小孩子們早就流著口水等不及了。那便是所有街坊期盼許久的。
小子要炸火炮“老頭兒要頂新氈帽”
老成都人篤信,灶神是上天派到人間掌管善惡之神,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便會上天稟報這家人這年的善惡。因此,老成都家家戶戶都貼有灶神像,兩旁一副對聯(lián):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成都的主婦們更是每天將灶臺打掃得干干凈凈,一點積水油漬不見。
祭灶先要準(zhǔn)備灶馬與灶述。傳說灶王爺上天是要騎馬去的,所謂灶馬就是給灶王爺?shù)鸟R準(zhǔn)備的草料。頭幾天,小本生意人已經(jīng)沿街叫賣開灶馬了,巴掌大的黃表紙,里面包著一兩顆玉米,胡豆,谷草和豌豆。有些圖省事的人家,干脆從床上墊著的草席上扯兩根谷草下來,充當(dāng)灶馬了事。灶述也是由黃表紙印就,一張灶王爺?shù)纳裣?,外加一段勸世文,折成小條。灶馬和灶述一樣,都是為了賄賂灶王爺。而門外的賣丁丁糖的小販,也應(yīng)景地改了口,再也不說賣丁丁糖,而說賣灶糖,不然就犯了灶王爺?shù)拇蠹伞?/p>
終于到了臘月二十三,晚飯后,女主人帶領(lǐng)全家擺上白麻糖,芝麻果子,水酒糕點,大鍋洗得干干凈凈,倒上清油,準(zhǔn)備祭灶。白麻糖是當(dāng)仁不讓的主角,又甜又粘的白麻糖能讓灶王爺嘴甜,少言是非。小孩子們早就等得眼鼓鼓的,趁著當(dāng)媽的轉(zhuǎn)過身,小手飛快地往盤子里抓一把,塞進嘴里。等當(dāng)媽的發(fā)現(xiàn),盤子里的白麻糖已經(jīng)少了大半。娃娃們的牙被白麻糖粘住,抿著嘴笑,心頭咪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