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三昧水懺的來源(5)
扮歡顏
悟達國師聽后,非常震恐,連忙俯身掬起清水洗滌,一時痛入骨髓,暈絕在地不省人事。蘇醒時,膝上的人面瘡已不知去向。由此遂明白圣賢渾跡世間,不是凡情所可以測度的,國師欲回寺禮謝尊者,但金碧輝煌的崇樓寶殿,已杳無蹤影。
參禪悟道,雖然明心見性,但三世因果業(yè)報,卻歷歷分明,誰也逃脫不了。只有廣作善事,多結善緣,懺悔消業(yè),滅罪離愆,方可得救。在自性上雖然沒有罪業(yè)可言,但在事相上因果儼然,絲毫不爽,所謂現(xiàn)報、生報、后報,但不會不報。悟達國師所幸遇圣僧迦諾迦尊者,施藥護病,尊者報以解冤消業(yè)。后悟達國師作《慈悲三昧水懺》,簡稱《水懺》,流行于世,普勸世人“但愿隨緣消舊業(yè),更莫招愆造新殃”,三世業(yè)報,可不慎哉?
附注:
在印度佛教律儀中,男眾比丘稱“大德僧”;女眾比丘尼稱“大姐僧”。中國則于歷代各朝中均有帝王加封德學兼?zhèn)?,可為一國師表的高僧為“國師”,含有一國民眾之師、帝王之師等意,如悟達國師、玉琳國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