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世界一夫多妻制的國家(2)
子晨氏
越南人對老婆的稱謂
越南人由于長年戰(zhàn)亂導致男人數(shù)量減少,女人無依無靠,于是也出現(xiàn)“一夫多妻”現(xiàn)象。他們更喜歡用糧食來表示老婆在家中的地位。比如:他們把大老婆稱為“大米飯”,二老婆稱為“二米飯”,三老婆是“米粉”,四老婆是“面條”,五老婆是“方便面”。其寓意也頗為貼切:“大米飯”作為主食,人人不可或缺;“二米飯”雖然有變化,但終歸還算主食;“米粉”則是點心,是主食的補充;“面條”是很餓時拿來充饑的;“方便面”卻是很隨意的東西,想吃就吃,不想吃就放一邊。
中國香港、澳門之前一直沿用《大清律例》訂立的妾侍規(guī)定,直到1971年頒布的《婚姻法》才杜絕香港男性納妾及休妻,但在1971年前,在《大清律例》允許下所納妾侍若仍然在世,她們與她們的子女以及后代,仍然享有承繼權(但承繼權分攤比例少于妻子)。最著名的例子,便是澳門賭王何鴻燊。他原有一妻一妾,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又公開了二位姨太太,按照當?shù)匾?guī)定,只要前兩位妻子不去起訴,法院就不會管他的“家務事”。
2008年的一次對簿公堂時,香港大法官鄧國楨甚至公開表示:“在一夫一妻制的基礎上,男人可以包二奶,可以有情人、情婦,也可以與她們生兒育女,這些都是合法的,無需法例監(jiān)管?!庇捎谙愀鄯ɡ徽J定任何事實婚姻,妻子掌握丈夫包二奶證據(jù)的唯一作用只是可以申請離婚,所以除非害怕離婚,否則男人“包二奶”可說無需任何忌憚。
2、妻妾成群,但女子并無地位
“一夫多妻”有著父權制婚姻形式的特點,是生產(chǎn)資料私有制的產(chǎn)物。進入階級社會后,“一夫多妻制”還帶上明顯的階級特征。這種情況下,“一夫多妻制”的當事人到底是否“幸?!?,可謂冷暖自知。
英國《獨立報》曾報道過印度農(nóng)民如何對待他們的妻子們:他們常常因生計受到威脅,賣妻現(xiàn)象相當頻繁。這些農(nóng)民通常按妻子姿色,以4000至1.2萬盧比(100印度盧比約合14元人民幣)不等的價格,將妻子“賤賣”給放債人。買賣雙方只需簽訂“婚姻契約”,簽字畫押后即可一手交錢,一手交人。這個契約還規(guī)定:一旦丈夫厭煩了他的妻子,就可以將妻子轉(zhuǎn)賣給另一個男人。
在中國,一個能干的皇帝,其中的一條標準就是妃嬪眾多,才能皇族興旺。據(jù)《清史稿·后妃傳》記載,康熙皇帝的后宮,妃嬪、貴人等有姓氏可查者共32人,所生皇子共35人,皇女共20人。但中國歷史上,帝王駕崩要妃嬪殉葬的陋俗向來盛行,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便在其次子秦王朱樉死后,命其子兩名王妃殉葬。朱元璋死后,他的孫子也遵遺詔、依古制,將沒有生育過的后宮嬪妃全部殉葬先王。
這種輕視女子生存權的做法并非中國獨有。在國外,古時候一位曾娶妃嬪高達4000余個的貝寧阿波美王國的一個酋長,臨終前也是挑選了41個年輕漂亮的妃嬪,勒令她們飲毒酒自盡,為自己陪葬。
這種“一夫多妻制”下,女子地位全靠丈夫?qū)櫺?,因此“爭風吃醋”已是尋常事。女子也容易淪為“生子機器”。比如馬賽男人的妻子可以選擇與其他年齡相似的已婚男子過夜,遇到這種情況,她的丈夫甚至會主動避讓,目的只有一個,即他的妻子與外來男人生的孩子也要歸這丈夫所有。
為達到生孩子的目的,很多地方的一夫多妻制并沒有明確倫理論,兒子甚至可以娶父親的妻子為妻。
中國古代胡人風俗中,便有父親死后,其子娶母為妻的習俗,也有一家男人合用一妻的典故。昭君出塞的故事中,就有說王昭君死了丈夫后,是因為不愿嫁給自己的兩個兒子而自殺身亡。
3、多妻原因包括:信仰、繁衍、財富……
穆罕默德在《古蘭經(jīng)》中這樣啟示人們:“一夫多妻原則,是為了繁衍種族?!弊鳛橐了固m教的教義、唯一的根本經(jīng)典,《古蘭經(jīng)》允許一個男人擁有4個正妻。至于男人“右手擁有的東西”(指作為戰(zhàn)利品的女奴,或是教徒的寡婦),可以為數(shù)幾人則毫不限制。但又有強制規(guī)定:贈予4位正妻的財產(chǎn)必須均等,而且丈夫也必須平等對待她們,不能冷落其中任何一個人。
《古蘭經(jīng)》中還提到,女性不孕、不貞、年老,都可以成為離婚的理由。如果離婚,贈予妻子的財產(chǎn)都要由丈夫收回,此妻遂被逐出家門;如果是以“性格不合”等理由訴請離婚的妻子,只要還給丈夫一半的贈予財產(chǎn),便可帶著當初的陪嫁妝奩離開夫家;假設是妻子主動請求離婚,就得主動放棄接受遺產(chǎn)的權利;丈夫的遺產(chǎn),合法正妻可得2/3,嫡長子可得1/3,這種繼承法至今仍無多大差異。此外,正妻之外的婚姻被視為“重婚”,近親相奸也被嚴禁,可見當時女性的地位和人權已有相當?shù)脑u價。
一個男人離婚的次數(shù)也有限制,以三次為限。如果財力許可,還允許“一時婚”存在?!耙粫r婚”就是“在一定的時期間同居,而且對同居人履行經(jīng)濟上的保障”。但這種“一時婚”和“一夫多妻”制一樣,幾乎可說是富裕階級的特權,也是一種買賣婚姻。
這便是目前全世界信奉伊斯蘭教國家仍普遍維持著“一夫多妻制”的歷史淵源。
在現(xiàn)代社會,公然維持“一夫多妻制”的伊斯蘭教國家,主要目的仍在于繁衍子孫,奠定權力基礎。
非洲尼日利亞的猶羅巴族人至今仍信奉“妻子是財富的象征”。在那里,地產(chǎn)、房屋都不值錢,更沒有什么銀行可供人儲蓄存款,最實在的財富便是妻子。他們認為,妻子越多,表明地位越崇高、越有聲望。當?shù)卦?jīng)有一位名叫阿萊布卡的酋長,擁有妻子多達400個。幾乎每一位新娘都是花大價錢購買回來的,最低價也在700美元上下,購買新娘的錢,須由新郎交給新娘的家屬,新娘自己也可分得一部分。當?shù)氐呐藗兌己軣嶂约藿o擁有多妻的男人,她們認為這是無上的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