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榆次老城城隍廟
志達氏
榆次城隍廟是國內現(xiàn)存最古老,保存最為完整的城隍廟之一,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歷經(jīng)元明清等朝代,于明朝完善,所以榆次城隍廟是一組典型的明代古建筑群。城隍規(guī)格形制和衙署建筑是很相近的。雖然規(guī)模不大,但建筑完整,雕刻精巧,布局完美。居山西現(xiàn)存城隍廟之冠,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廟內供奉的城隍爺是百姓敬仰的宋代名相寇準和他的夫人。
城隍廟位于榆次市城區(qū)東大街中段,榆次城隍廟是榆次市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保存最為完整的一組古建筑群。在全國的城隍廟建筑中,也以它獨特的建筑構思和精美工藝別具特色。
城隍廟作為宗教建筑,它祭祀供奉著道教系統(tǒng)中的城隍神。城隍廟現(xiàn)存建筑均為明初至明中葉所建,當時正值我國古代建筑由宋元向明清嬗變的關鍵時期,其建筑結構和制作手法一方面大量保留了宋元建筑的特征,同時又體現(xiàn)出許多新的建筑工藝手法,對研究我國古代建筑的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元代至二十年(1362)由蒙人達魯花赤帖木爾主持將城內善政坊拆遷而建城隍廟。初建時僅大殿三間,東西廊房各三間,山門一間。明成化十二年(1476),拆大殿移建寢殿,寢殿前建大殿五間。后幾代陸續(xù)增修擴建,直至嘉靖十年(1533)在山門西側東西各建牌坊一座,并在山門兩旁豎鐵旗桿兩根,至此城隍廟全部完成,清代順治、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咸豐、民國,以及建國后都不同程度地作過維修。
在一些動亂時期,城隍廟損壞嚴重,廟內泥塑全部被毀,個別建筑拆除,但形制、主體基本完整。
1996年12月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一古老的建筑群終于得到了有效的保護。
后院,正面為寢殿,東西各有配殿三間。寢殿與配殿間各有一面磚雕雙龍八寶影壁。后院地勢最高,加上殿屋建筑教小,顯得平和近人,陽光明媚。這里應是城隍辦公之余,休閑之所,紅花綠樹掩映,別有一種悠悠然清閑自在。
玄鑒樓。玄者,陰也,黑也,代指冥間;鑒者,鏡也,察也,意指洞察秋毫、懲惡揚善。玄鑒樓臨空而立,檐牙高挑,與山門相對,置身其中,非仰首不可見天,由不得心中震懾,俯首帖耳,畢恭畢敬。東西又有鐘鼓樓相傍而建,迎送朝霞落日。
城隍廟的琉璃影壁,及屋頂琉璃,也是我國古代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這些琉璃構件大多燒制于明代中葉,這時正處于我國落陶瓷業(yè)的極盛時期。城隍廟的琉璃胚胎堅實,施釉均勻,色澤玉潤,雕塑工藝上采用了高浮雕的塑造手法,主題突出,造型生動,線條流暢。磚雕影壁古樸典雅,雕刻技法嫻熟,整個布局疏朗有致,是研究明代雕刻的典型事例。城隍廟獨特的建筑結構,精美的建造工藝,是國內迄今保存較為完好的一組城隍廟建筑群。
顯佑殿,前街抱廈為獻殿,供人參拜。東西各有十七間廊房環(huán)繞,合為一體。中院地勢低凹,但卻十分寬廣。置身其中,頓生渺小無依之感,殿宇巍巍,門窗洞開,幽深不明,環(huán)顧四周,盡是鬼判猙獰,形成了一種天網(wǎng)恢恢,插翅難逃的感覺氛圍。
城隍廟的玄鑒樓與樂樓及戲臺影壁分三次建成而渾然一體,屋宇重重,檐牙高挑,彼此兼顧,相得益彰。在梁架構造及外觀形式上別具一格。
玄鑒樓建有二層神樂樓和戲臺人們在這里祭祀城隍,上演最精彩的戲劇給城隍觀看。城隍是神,是人們心中的一種信仰,人們就按照自己的形象來塑造了神,使他有了人的情感,人的快樂。明朝以來直至民國三、四百年間,人們一年幾次祭祀城隍,演戲給城隍看,逐漸圍繞城隍廟形成了廟會,十里八村都攜帶了自己的農(nóng)產(chǎn)品等來這里交易,且鬧一些紅火。平民們既祭了神,又自娛自樂。城隍廟廟會數(shù)百年不衰,直至解放后,才終止了這一民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