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歷史的遼金古城 吉林梨樹(2)
愁斷腸
二、古城出土的器物
偏臉城古城出土了大量具有重大研究價值的歷史文物,其中包括一些工藝精湛的金銀制品、銅制品,各種陶器、琉璃瓦等,很多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被考古界俗稱的“金場”遺址,位于古城東北大溝北端50米一段,曾出土金魚、金蜻蜓、金蝴蝶、金葉、金絲花等許多造型別致的金制品。據考古專家推測此地可能是金銀匠鋪作坊。在金場以東的漫崗發(fā)現大量的黃釉和綠釉琉璃瓦,出土銅造象、銅魚、銅人、銅風鈴等。在西大溝東側高地北緣一處堆積著琉璃瓦、青磚碎塊和花崗巖礎石的建筑遺址,曾出土一塊殘斷的長方形青灰色花崗巖質雕花石板,石板正面浮雕一幅外繞卷云紋的太極圖案。太極是道教的標志,這里可能是一處道觀遺址。
古城內地面散布著大量青磚與布紋瓦片、細泥硬灰陶、定窯白瓷片、宋暗花細瓷片、遼金白釉粗瓷片、鈞窯瓷片,有鐵鐎、五銖錢及開元、熙寧、元祐、祥符、皇宋、至道等年號的銅錢,還有鐵鏃和動物骨骼等物。城東丘陵處有磚墓群出土文物與城內出土文物多有相似,有宋代青白釉細瓷片、遼金粗白瓷片、細泥硬灰陶、黑亮釉的殘缸片、綠釉光澤瓷片、獸頭殘瓦當、灰和紅色的筒瓦塊、骨簪、銅錢和銀器等。
此外,還出土許多具有珍貴歷史價值的完整器物,如瓷壺、陶硯、銅鏡、銅印、編鐘等。出土的具有珍貴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器物主要有:
提梁瓜楞瓷壺 器身呈橢圓形瓜楞狀,內斂盤形口,圈足。器腹中部有一圓形短流,高度在壺口以下,環(huán)形提梁,提梁自中間分前后兩部分,后半部遍飾菱形網格紋,前半部分作“人”形,接于流的上方左右兩側。連接器身處各飾有一葉狀物,器身施乳白釉。造型規(guī)整,精制。外口徑1.8厘米,通高12.5厘米,地徑5厘米。
黑釉玉壺春瓶 缸胎,小口微侈,尖唇,細長頸,球形腹,圈足。器身施黑色釉,釉不到底,釉質烏黑發(fā)亮。
貓首塤 塤,中原古代的一種陶制吹奏樂器。此塤為缸胎,赭色釉,釉不到底,做工精美。以兩條黑色繩索紋為貓眉,以兩圓孔為貓眼,并以此為音孔。腦后有一直徑1.1厘米的吹孔,貓首中空,如雞卵大小。左耳殘缺。
陶硯 細泥質灰陶,手制。硯呈扁平長方狀,上有橢圓形墨池,墨池一端陽刻貓狀圖案。長16厘米,寬10厘米,厚3厘米。
雙鯉魚銅鏡 圓形,銅質,鑄造,直徑17.3厘米。鏡面平整,鏡背緣上以楷書陰刻類似“閆豆春”三字鏡銘,下有一陰刻類似“血”字。鏡緣內以淺浮雕技法,鑄出兩條頭尾相抵的鯉魚嬉戲于水中。鯉魚張口擺尾,線條流暢,造型逼真,瀲滟的水波、鰭鱗的紋線都雕刻得十分精細,鏡背正中有一龜狀鈕。
人物銅鏡 鏡身呈圓形。鏡柄呈上寬下窄的梯形,鏡面平整,鏡背緣內有一浮雕圖案:樹下一仕女,高髻廣袖,長裙博帶,面部豐滿,體態(tài)雍容,右手執(zhí)一方扇,作側身回眸狀。仕女身后為一半臥小獸,旁有一男童作與獸玩耍狀。樹上方,一仙鶴展翅飛翔于流云之間。鏡柄上亦鑄有臥獸流云。柄緣上刻有“山東□”三字銘。銅鏡直徑8.2厘米,柄長6.7厘米。
銅風鈴 黃銅質,范鑄。鈴體橫剖面呈正方形。四邊口緣各有一形狀相同的亞腰葫蘆狀花飾。鈴體撞擺已失落,鈴頂端為一環(huán)形鐵鈴鈕。風鈴高8.5厘米。
銅佛像 黃銅質,范鑄。頭戴圓冠,身著廣衫,足蹬厚履,腳踏方形須彌座,雙手捧缽于胸前。背有鈕,造型古樸自然。
銅棋子 黃銅質,范鑄,共四枚。其中圓形“車”一枚,直徑2.7厘米。正面鑄有陰文隸書“車”字;“馬”二枚,圓形,直徑2.4厘米,正面鑄陰文隸書“馬”字,背面鑄有鬃發(fā)飄拂的奔馬;“炮”一枚,圓形,直徑2.4厘米,兩面均鑄有相同的陰文隸書“炮”字。
金飾件 均用黃金鑄造。小金魚,重1.7克,正面用立體技法表現為張口、凸目、鼓腮、分鰭、三充叉尾,腮尾間背鰭部表現出鱗片,下以空白表現魚腹,中部有“別”痕;金蜻蜓,重0.4克,正面生動地表現出蜻蜓展翅飛翔形象,以夸張技法將其眼、須表現出來,其頭、翅、腹、尾及兩條后腿栩栩如生,鑄工極為精細,背面無飾,空腹;金蝴蝶,重0.2克,造型與金蜻蜓相似,僅翅膀與身體比例略大于金蜻蜓;金葉,重0.5克,其薄如紙,在一枝蔓上按品字形排列三枚花葉,花葉前端分作三尖狀,花葉脈絡清晰,制作精巧;金絲花,重0.18克,已殘,以索狀金絲編成,殘部中間呈環(huán)狀,以環(huán)為中心分出卷曲花瓣,金絲上索狀紋工整細膩。
骨牌 骨質,手工磨制。色呈淺黃,為扁平長方形。正面陰刻“五三”字樣,表面光滑。
玉雙魚 石質,褐色,手工雕琢。雙魚并聯(lián),尾彎曲作擺動狀。細節(jié)刻劃清晰,兩魚間雕出一圈凹槽,魚脊至腹有一透孔供佩戴用。
韓州刺史之印 銅質,方形,韓州長官的印信。中國國家博物館網站對此印形制描述:時代宋金,長、寬約為6.3厘米。印文為漢字篆體陽文“韓州刺史之印”6字,印背陰刻“大定二年”(1162年)四字。為長方形板狀紐,疊篆書,朱文。
北宋銅印 1983年出土于偏臉城,銅質,方形。印文為“京東東路保甲司勾當公事官朱記”。印背署“政和三年五月少府監(jiān)鑄”。
大晟編鐘 出土于偏臉城南側昭蘇太河河床,宋代青銅鑄造,銅質精純,形式古雅。形狀為橢圓形,高21.2厘米,口徑最寬處19厘米,扁處13厘米,通體蟠虺紋,鑄3行× 3件18枚乳釘,紋飾精美細膩,有銹斑,有裂痕,頂部雙鈕已斷去。因正面中間陰刻篆體“大晟”二字而得名。背面正中鑄有陰刻篆體“太簇中聲”四字。銅唇邊緣有刻有“韓州司判驗記官趙”手寫體字及押記。銅鐘銘刻皆為篆字?!按箨伞笔撬位兆跁r期主管皇家音樂的行政機構“大晟府”的標志。“太簇中聲”是音律中陽律的第二律,也可標記出演奏時排放的位置。
梨樹古城出土了大量種類繁多的文物,不僅為研究古城的歷史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參考依據,也揭示了遼金時期東北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手工業(yè)發(fā)展的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