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民俗文化
薄情辭
地處南北文化分野交界線的阜陽,時時處于南北文化的交融、對流之中:這里既流行“合關(guān)西大漢握鐵簡板放喉高歌大江東去”的豪放激越之音,如戲曲中的豫劇、京腔,婦孺能歌,也間有“合二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淺吟低唱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的纏磨婉約之韻,黃梅、越調(diào)亦常有耳聞。阜陽的民俗文化堪稱豐富多彩、斑斕多姿。
一、民歌
民歌:阜陽民歌感情樸實,曲調(diào)流暢,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鮮明的淮北特色。曾經(jīng)廣為流傳的有《逃荒》、《摘石榴》、《十大繡》、《看戲》、《貨郎子調(diào)》、《李玉蓮》等。
吹打樂:樂器有班鼓、邊鼓、手板、大鑼、小鑼、水镲、大镲、架排云鑼、班笛、小喇叭等,音樂豪爽奔放,善于表現(xiàn)喜樂歡騰的情緒。
鑼鼓棚子:是船民鼓樂班,多以邊舞邊鼓的行樂出現(xiàn),演奏氣氛熱烈。
響樂班:以吹管樂為主,即嗩吶班,用以婚喪嫁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