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春節(jié)習俗(2)
弘新
眾所周知,瀏陽鞭炮是湖南的特產(chǎn)之一,全國馳名,享譽海內(nèi)外。新中國成立的大典上,燃放的就是瀏陽鞭炮。(呵呵,賣一下廣告)有了這一層原因,湖南過年時都是滿城響聲震耳,硝煙彌漫。放鞭炮也有許多講究,鞭炮在不同的時間燃放,就有著不同的含義。除夕這天晚上,就要放三次鞭炮:一次是在吃團年飯時放,意思是告訴人們吃團年飯了:再一次是在新年鐘聲敲響是放,意為辭舊迎新;另一次就是早上開門時放,表示迎來一個嶄新的美好的年頭。鞭炮的大小、燃放的時間隨各家定,但有一點是鞭炮燃放時不能中斷,如有中斷,來年可能有不順利的事情發(fā)生,這是每一個人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人們放鞭炮時,都特別仔細,盡量避免中斷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
言當正傳,湖南人過年,除夕一定會吃雞、肉、魚、豬肘子等,而且得是大魚大肉。雞要整只的清燉,要選擇公雞,燉好后把雞頭立起來放;魚蒸好后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魚千萬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這是象征著年年有余、五谷豐登,辣椒當然代表的就是紅紅火火了。豬肘子嘛,稱“團年肘子”。 有的家里的餐桌會出現(xiàn)雞爪子,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進寶,蔬菜類必會有青菜,寓意全家人新的—年里和和氣氣,事業(yè)欣欣向榮。一般吃年飯的時候是越久越好,具體的意義我不記得了。這一天禁忌很多呢。奶奶那時總是叮囑我們,不要亂說話,比如說:“死”呀,“爛”呀,“壞了”之類的不吉利的話,萬一說漏了嘴,大人馬上就解說:“孩童之言,百無禁忌”。如不小心摔破了東西,就說“打發(fā)打發(fā)”;若酒杯倒了,就說“酒潑紅地”。避免因此而帶來不吉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