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習(xí)俗之情人節(jié)(3)
黑發(fā)控
女兒們在七夕夜要盡情梳妝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頭發(fā),然后換上錦綢裙襖、旗袍,頭上梳發(fā)髻,戴上白蘭、素馨等花飾;再畫眉、抹脂粉、點絳唇、額上印花;用鳳仙花汁染指甲。經(jīng)過這番打扮,女兒們一個個如同仙子下凡,圍坐于八仙桌旁,鵲橋邊上,進行各種游戲:或自娛自樂,吟詩作對,行令猜謎,并穿針祭拜乞巧;并指點天上北斗七星(相傳織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員)及雙星,講述牛女故事、詩文典故;或請來歌姬,演唱粵曲,奏八音樂等,女兒們也自奏琴蕭等樂器。這時人們可往各處人家參觀乞巧桌陳設(shè),到的人雖多,主人也仍高興招待。歡慶至半夜十二點鐘,為織女下凡之吉時,此時所有的燈彩、香燭都點燃,五光十色,一片輝煌;姑娘們興高采烈,穿針引線,喜迎七姐,到處歡聲鼎沸。最后歡宴一番,這才散去。誠如清詩人汪侖(傳說中的魚名)《羊城七夕竹枝詞》聽說:“繡闥瑤扉取次開,花為屏障玉為臺。青溪小女藍(lán)橋妹,有約會宵乞巧來?!?/p>
其他各地區(qū),七夕之風(fēng)也大略與上述相近。如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jì)勝》:“七夕前數(shù)日,種麥于小瓦器,為牽牛星之神。謂之‘五生盆’?!质匈u巧果,人家設(shè)宴,兒女對銀河拜,咸為乞巧?!绷硗獗本┻€要擺設(shè)切成蓮花形的西瓜、香瓜等,并于瓜果麥秧上扎彩線,十分美觀。北京竹枝詞,即有“五生盆結(jié)彩層層”句,又丟巧針求巧。在清代皇宮中亦有祭祀雙星,宮女丟巧針之俗。在頤和園昆明池上要打浮橋,隱喻天上鵲橋,供帝后觀玩。還有飲宴、演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