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武岡境內的古橋文化
孤獨者
武岡橋多,鄉(xiāng)、鎮(zhèn)、村里,以橋命名的就有數(shù)十個,粗略估算,大大小小的橋百余座。資水與其支流,從這些古老的橋洞里穿過,留下一路的光風霽月。
資水在武岡遇到第一座橋是木瓜橋,位于武岡市西南鄧元泰鎮(zhèn)木瓜村東。
武岡木瓜橋
這座石墩木廊風雨橋,長40多米,寬5米,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1869年重修,如今依舊忠實地守護在資水之上。
木瓜橋兩側有供人歇息的木長椅,木瓜村的老人們在橋上乘涼,或坐或臥,很是閑適。老人們直稱橋下水為“資水”,并不知地圖上“赧水”之名。
從老人口中得知,木瓜橋原本是交通要道,木瓜街更是商貿中心。武岡城所需木頭、楠竹,多由城步順資水,從木瓜橋下漂過。橋之東端是同名的木瓜街,原來的鵝卵石路、青石板臺階仍隨處可見,從前林立的店鋪卻再無蹤影。
關于木瓜橋,還有一段傳說。木瓜橋又稱紅軍橋,1930年12月,鄧小平、張云逸所屬紅七軍自廣西北上途經(jīng)此橋,在兩端橋頭石壁上用紅土楷書“共產萬歲”四字,如今仍依稀可辨。
上世紀50年代,陸路修好之后,木瓜橋與資水便清靜下來,只剩下幾位老漢,日日前來納涼,閑話舊時繁華。
離開木瓜橋入城,資水繞著武岡古王城自南向北而出。
武岡古稱都梁,一直是湘西南軍事重鎮(zhèn)和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古城與資水相伴已有數(shù)千年。
水近城南,即見一長橋延展,為梯云橋。
武岡梯云橋
據(jù)記載,梯云橋始建于宋代寶祐年間,跨資水,為黔粵通沖。夯木做橋墩,鋪木做橋面,古名安濟橋,取平安渡河之意,因架在城南門外資水上,俗稱為水南橋。明萬歷年間改建成七拱石橋,全為青石筑建,其氣勢想來甚是壯觀,可惜后經(jīng)數(shù)次重修,今人已無法睹其舊貌。
憑橋而望,云山巍峨,資水湯湯,據(jù)說此橋是觀日出最好的地方。
從武岡古城穿城而過的護城河,稱作渠水,也是資水的一條小支流。
民間認為,水能生財,造橋有鎖住財源的意思。古城內商貿發(fā)達、街巷縱橫,為溝通方便,也為了鎖住財源,渠水在城內不過一公里的流程里,架設有多座橋梁,為人所熟知的有興龍、攀龍、游龍、驤龍、化龍等,這些“龍”字橋梁,似都在向世人點明古王城的身份地位。
武岡興龍橋
武岡攀龍橋
武岡游龍橋
武岡驤龍橋
武岡化龍橋
興龍橋為“五龍”之首,站在橋上,可見渠水入城的城墻水門洞,洞中有鐵柵欄。邵陽市政協(xié)文史研究員楊運焰稱,因古王城繁華富庶,引得山上強盜前來搶劫財物,鐵柵欄是為了防強盜從水路進入城內而設立的。
“五龍”橋一路守護渠水穿街過巷,將出古城,又有一座洞庭橋,目送渠水向東匯入環(huán)抱城外的資水。
邀約了渠水之后,資水繼續(xù)北上,迎來玉帶橋。玉帶橋始建于明代,此橋溝通了由洞口至新寧、東安的交通要道,一直是武岡城區(qū)車流人流最多的橋梁。
武岡玉帶橋
就在玉帶橋下游一公里處,建了一座現(xiàn)代化的橋梁——春光大橋。
武岡春光大橋
這座長341米 、寬28米 ,雙向6車道 、匝道立交、16孔的大橋,即將取代玉帶橋,成為城區(qū)疏通資水兩岸的關鍵性橋梁。
資水繼續(xù)向前,不斷成長、變寬,兩岸的橋,也在長高、變大。
資水兩岸,世界愈趨遼闊。
水以橋為美。作為水陸交匯紐帶,橋除了實用價值外,也具有審美價值,是水色間的勾連和點綴。
精美的古橋梁,是古代文明的標志之一。然而歷經(jīng)風吹雨打,不管它們有多美,它們仍舊老了。有的窄了,有的是臺階式,不適合現(xiàn)代交通。于是,不斷重修、擴建,失去了古橋原有的風情。一個個精美的建筑藝術,就此消逝。
我們?yōu)檫@些逝去的美惋惜,也期盼世人能對余存不多的古橋梁善加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