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臨澧葬喪習(xí)俗(2)
花開
十、解結(jié)
舊時,人們不僅相信人死后其靈魂不滅,并可以轉(zhuǎn)世。但如果罪孽深重,就要下十八層地獄,永不得超脫。因此,生者要替亡者受過以解除亡者的罪孽。解結(jié)之意即在于此。
首先,道士要歷數(shù)死者在生之時養(yǎng)兒育女的艱辛,以激發(fā)對亡者的無比思念,而后又要歷數(shù)亡者生前所犯下的罪過,這些罪過都要子孫承受,以報其養(yǎng)育之恩。
解結(jié)這一法事也在出殯頭晚進行。這時,滿堂兒孫都要跪于堂前,脆的順序又有主孝與副孝、內(nèi)親與外戚之分,主孝是指兒、孫;副孝指侄、媳;內(nèi)親是指與亡者同姓的人,外親自然是指其它姓氏的人。
解結(jié)的形式是道士手持一桿無花的秤,一邊唱悲凄凄的這歌,一邊將一張張紙錢掛在秤構(gòu)上,依次將紙錢遞給孝子,孝子取下紙錢后再把真錢放進秤盤子里,這樣,這些錢全部由道土收歸己有。少時收幾十,多時收幾百不等。解結(jié)這一法事雖是迷信,但道士所唱的道歌,可是勸人向善的。
十一、出殯
出殯是把棺木送往選好的墓地。舊時出殯極為隆重,官宦人家互相攀比,大戶富主相互仿效,只是各自形式有所區(qū)別。出殯的程序大體是辭靈、出小葬、出大葬、路祭、下土等。
一是選好基地。選墓地是在出殯前一天或是前幾天進行。有的甚至在生時便請“陰陽先生”選看風(fēng)水,選好墓地。選墓地是孝子和陰陽先生或者是道士去選。大多的墓地選在祖墳旁,夫妻可以并排葬,男左女右;子孫可以葬在父母墳?zāi)沟那昂?,稱之日“抱子葬”和“背子葬”;產(chǎn)難死(女人在生孩子時死)和兇死的人不得“歸祖”,即進入祖墳。陰陽先生看風(fēng)水墓地時要用羅盤。按陰陽八卦之說選擇風(fēng)水寶地,陰陽是一種迷信職業(yè),其實,墓地的好壞只要向陽背風(fēng)干燥即可。
二是扎歲球。歲球是出殯時用竹竿舉著的一種紙扎的圓形花朵,死者多少歲就扎多少朵,一串一串非常好看。
三是請龍杠。龍杠又稱“太平床”,舊時人死后出殯有四人抬、八人抬、十六人抬、三十六人抬的。太平床一般要十六人抬。出殯的頭一天,孝子要去請龍杠,抬喪(抬棺材的)又叫“扶重的人”可以由龍杠老板組織,也可以死者家里去請,孝子來取龍杠時,龍杠老板必須來死者家一趟,約好出殯的具體時間及龍杠的租金。并在死者家里吃一頓飯。第二天出殯前扶重的人必須按時到齊,吃飯喝酒,每人一條毛巾、一包煙、一雙鞋,有的有錢的戶主還可以給紅包。
出殯的日期必須先由道士算定,如果亡者逢兇煞,不能人土,還要將棺材放在家里等可以安葬了才能人土。合口、新安一帶的人死后,如果是日期不遇,還須將棺材抬到墓地邊放著,四周用磚壘起,有時要待兩三年后才能深葬。
出殯前道士要進行辭靈,辭靈是標(biāo)志一場法事已經(jīng)完畢,向菩薩和亡者靈魂告別,之后將懸掛在靈堂上的菩薩帳幡全部降掉,作好出殯的準(zhǔn)備。
出小葬 出小葬是將棺材從屋內(nèi)抬在屋外的太平床上,由出殯扶重的人扎龍杠。扎龍杠就是用繩索將棺材緊緊捆住。棺材出屋時,由八個人抬出,抬的人還在棺材上拍一掌,吶一聲喊,以避邪氣。 棺材一出屋,眾孝子要齊齊跪在棺材前。
出大葬 出大葬是抬棺材上路。這時棺材上放了一個大大的形似小轎的籠子,名叫棺罩。由一名主孝子或者孝孫坐在里面,又叫做坐棺罩。一直坐到墓地才能出來。
出殯時隊伍必須前后有序。最前一人是一名祭路的。祭路的先要準(zhǔn)備一只公雞,一把刀,當(dāng)棺材抬起時,把雞頭砍掉,這又叫“開路”。道士還要摔火罐。用一個土罐,罐子里燒一些紙錢,當(dāng)棺材抬起時,摔碎在地。其意也是驅(qū)邪。
在出殯路上祭路的走在最前面,手里提一個裝有大米和紙錢的竹籃子。走一段丟一張紙錢,名曰丟“買路錢”。
走在祭路后面的是一名舉靈幡的道士,隨后是舉歲球的,再后面就是抱靈牌的孝子,孝子后面便是龍床。出嫁的女兒、女婿只能走在棺材后面,這叫送葬。住在出殯路兩邊的人家見出殯的經(jīng)過,要在門前或者路邊燒一堆火,以避邪氣;有些與死者家有某些關(guān)系的,還可以放一串鞭炮,以送亡者。
“下土” 棺材到了墓地,先由下土的陰陽先生或者道士指揮孝子在選好的墓坑處挖三鋤土。孝子先跪在地上,然后舉鋤挖三下,挖完后將鋤頭丟在自己背后。挖出的三塊士要放在墳頭上。
墓坑挖好后,陰陽先生或者是道土要用大米在墓坑內(nèi)寫富貴等字,然后唱下土歌,邊唱邊拋撒大米,祝子孫興旺、事業(yè)發(fā)達。跪在墓坑前的孝子要扯開衣襟接撤來的大米,接得越多越吉利。
“回靈” 下完土,將棺材放人墓坑,這時可由一孝子將亡者靈位捧回家,道士們也敲鑼打鼓隨孝子回家,將靈供在堂屋里,這又叫回靈。當(dāng)天晚上孝子要給墓地送亮,就是在死者墳頭點一盞油燈。還要用稻草扎成一個長長的草把,圍著墳燒,以防孤魂野鬼來侵?jǐn)n。
十二、“五七”
舊喪俗吊唁儀式中有祭七的習(xí)俗。按農(nóng)歷推,如果人死時七七四十九日內(nèi)不逢初七、十七、二十七的日子,那么說明死者罪孽深重,子孫要代為受過,討米三日,又叫討孝米。孝子討孝米時,全身披麻帶孝,手拿討米袋,每到一家便跪在地上,請人家給孝米,這天主人家也特別慷慨,一般都給個一升半升的。
五七是一個重要祭日,五七也就是死者從死時起五七三十五天祭日。這一祭奠俗事起源較早。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對秦可卿死后的“五七”便有詳盡描述:“那座佛僧正開方破獄,傳燈照亡,參閻君、拘郁鬼,延請地藏王,開金橋、引幢幡,那道士們正伏地申章表,朝三清,叩玉帝;禪借行香,放焰口,拜水懺又有二十眾青年尼僧,搭繡衣,吸紅鞋,在靈前接弓賭咒,十分熱鬧……”
近年的“五七”雖不及舊時熱鬧派場,但也十分好看的。這日,眾孝子要再聚一起,請道士超度亡靈,頌懺亡者罪孽。還要為亡者燒“靈屋”。靈屋是花兒匠扎的,根據(jù)主人要求,有繁有簡,到了下午,要在屋前放一些草,在稻草上放上一扎一扎的紙錢,再把靈屋放在紙錢上,點火之前道士還要作法頌經(jīng),之后道士拖一把竹掃帚,圍靈屋走一圈,然后點火燒掉。舊時還有為亡者做周年的,但隨著葬喪習(xí)俗的改革,這些俗事正逐步淡化,隨著社會的進步終將有一天,這些俗事將全部成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