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菏澤民俗文化(4)
涒灘桑
菏澤服飾習俗
建國前,貧富衣著差別明顯,富家男子冬著長袍、大褂、外罩馬褂;下穿棉褲扎褲腿,足穿緞子靴或布棉鞋;頭戴帽墊或禮帽,面料較優(yōu)。富商、紳士也有穿皮袍的。貧者上穿對襟短襖,下穿棉褲或衩褲,扎褲腿;足穿棉鞋或草鞋,且多系土布,自織自縫。春、秋季節(jié),富者多穿中式長衫,中式夾褲,服色多為藍色、深灰、黑色;平民為夾襖、夾褲,色有藍、青之分。夏天,多穿汗衫、單褂,富者綢緞,貧者棉布。
女子冬著偏襟棉襖、棉褲;春秋穿夾襖、夾褲,均扎褲腿。貧富布料亦有差別。老年婦女多老藍色,中年多淺藍或月白色,青年則喜穿紅掛綠。除新娘出嫁時賃裙外,平時不著裙。女帽,冬季老人戴絨帽、風帽,青壯年婦女戴緞帽或“頭勒子”。女鞋,青年冬季穿繡花棉鞋,春、夏、秋穿繡花夾鞋。中老年冬季穿套鞋、靴子,春、夏、秋穿前尖式的黑色夾鞋。
在城鎮(zhèn)知識界,男子穿長衫(俗稱大褂)和中山服的較多,女子有穿旗袍的。
建國后,隨著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人民生活不斷提高,衣著亦有很大改進。建國初期,仍多穿土布,尤其沿黃的東明、鄄城、鄆城、梁山四縣,夏天男女多穿紫花棉織的土布褲褂。60年代家織布漸為機織平紋布、卡其布所代替。青年以中山裝、國防服、學生服為入時著裝。女子對襟上衣已普遍流行,褲子以適體為度。70年代初時尚草綠軍裝;中期風行銀灰色中山裝;后期時興灰色茄克裝,藍色工裝,淺彩色上衣開始出現(xiàn)。老人服裝樣式色調(diào)依舊。80年代,青年服裝多變,女子尤甚。初期,緊身上衣和喇叭褲風靡一時,繼爾,西裝和牛仔裝先后流行。女裝由樸素轉(zhuǎn)為艷麗趨于素雅,衣料以柔、滑、輕、薄、透為上。裙子漸短,西式女短褲已出現(xiàn)城鎮(zhèn)街頭。春、秋以馬夾、線衣為入時;冬季以面包服、長短呢大衣、滑雪衫為時髦。大眾服裝以西服、中山服、國防服、茄克衫為主,色調(diào)以藍、青、灰、白、綠為主。兒童服裝,一至三歲時,冬季戴牛頭帽、風帽等,穿連腳蹬露襠褲,上身再罩小棉襖,腳穿貓頭鞋、虎頭鞋等式棉鞋。
厚底鞋,又稱千層底,清朝時流行的一種男鞋;布鞋,亦稱圓口鞋、和尚頭、朝光鞋、淺鞋,布底或豬皮、牛皮底,青布幫、圓口,男女皆用;沙鞋,紫花布幫,黑布包鞋頭;鏟鞋,又稱牛鼻子鞋;靴子、水鞋、油鞋、草靴、蘆花靴、木底納幫鞋、繡花鞋等。還有兒童穿的扎根鞋、虎頭鞋、豬頭鞋等。60-70年代后,城鄉(xiāng)多穿機制的田徑鞋、解放鞋、旅游鞋、球鞋、涼鞋、皮鞋。
襪子,從前多是棉花做的,有單、夾、棉之分。60年代后,隨著生產(chǎn)的發(fā)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機制絨襪、絲襪、線襪、尼龍襪在城鄉(xiāng)各地普遍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