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安康生育習俗
思蝶
安康生育習俗
懷孕
生兒育女是家庭、家族的一樁大喜事。因此,婦女有孕稱“有喜了”,也稱“害喜”。除忌喝生水、吃生冷堅硬食物外,不能過度勞累和顛簸。舊時還有許多忌諱:孕婦不能坐磨盤、碾滾,否則會難產;忌吃兔肉、雞下頜和各種動物的舌頭,否則將來生下的孩子是豁嘴或愛“接下巴子”(指愛接人話頭),或愛舔舌頭;忌摘樹上果子,說孕婦手毒,摘后樹生蟲、不興旺;忌入洞房,說孕婦是“四眼人”,不能進入新婚夫婦的洞房;孕婦的丈夫若去抬靈柩,腰上要別一雙筷子,否則將來生下的孩子腰桿軟。但有人若手腳扭傷,讓孕婦按摩,據說十分有效。這些忌諱陋俗,現已不流行。
催生
舊時懷孕“超過月數”,還沒有生產的動靜,就采取多種辦法催生:孕婦過河請別人家給做頓飯吃,叫“吃過河飯”,據說“過河飯”可起催生作用;有的地方由娘家或親朋送一些滋補之類的湯菜或燉菜吃,謂之“催生飯”。
接生
舊時由接生婆接生,方法落后,既不衛(wèi)生,又不科學,產婦危險性還較大。所以有一種說法叫“兒奔生,娘奔死”和“人生人,嚇壞人”。嬰兒墜地之后,剪斷臍帶,以溫水洗浴,用父親的舊褲子包裹,用布帶捆纏手腳。胎盤埋入地中。接生后,主家要給接生婆煮荷包蛋,下掛面款待,還要封紅包酬謝。產婦上床后要喝中藥“生化湯”。如果嬰兒下地是死胎,就用爛布或稻草捆扎,埋入巖洞或荒野,或十字路口,讓千人踩萬人踏,這樣才好養(yǎng)一胎。若第二胎又是死嬰,就選一避靜處用火燒,以免后來有死胎和怪胎。建國后,城鄉(xiāng)醫(yī)療事業(yè)飛速發(fā)展,孕婦臨產均送醫(yī)院,由接生醫(yī)師接生,安全衛(wèi)生。但個別偏遠山區(qū),接生婆接生的現象還存在。
報喜
若是頭胎嬰兒降生,生下后的當天或第二天,女婿要到岳父家報喜,必提一只公雞或母雞(視所生孩子性別而定,生男送母雞,生女送公雞;有的地方生男送公雞,生女送母雞),娘家則要給女兒送雞、魚、蛋、豬蹄、掛面、甜酒、饃饃類禮物,看望女兒,保養(yǎng)身體,謂之“送湯”。
逢生
嬰兒出生后,來家的第一位男客,稱為“逢生”。主人要連忙接待,給逢生人肩上搭幾根紅線,打雞蛋,下掛面,酒肉招待。若逢生人與嬰兒父親同輩,即拜為“逢生干大”(或干爸)。滿月后,家長要帶著孩子和禮物,去到逢生干大家中認“干老子”,“干老子”要酒肉款待“干兒子”家長。走時,“干老子”要給“干兒子”打發(fā)錢和衣帽,并送一對“衣飯碗筷”,碗內盛滿米或面粉,碗口用紅紙封好;兩雙筷子也用紅紙條包扎。干老子和干兒子,如同父子關系一樣。農村還有拜“露水干大”的。嬰兒在未滿一歲前,多病、吵夜、不好帶,就備好酒菜,一清早人往來還稀少之時,抱上孩子,帶上酒菜,到十字路口等候,遇見的第一位成年男子,即請用菜喝酒,并拜為“露水干大”,過后再到家中去認“露水干大”。據說拜了“露水干大”后,孩子病痛少,不吵夜,好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