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子的由來
別攪
在古代,對人的稱呼各有不同,但是為什么兒子被稱為“犬子”?
犬子本是司馬相如的小名,后來成為對自己兒子的謙稱。
《史記》記載,司馬相如小時候喜歡讀書,學擊劍,司馬相如的父母為了小兒好養(yǎng)活,便特意選一個低賤的字詞為之命名,以遠離鬼魅。但犬子這個叫法難登大雅之堂,司馬相如長大后,也覺得名字不好聽,加上又仰慕藺相如的為人,自己便更名為相如,“犬子”就成了小名。
隨著司馬相如的成名,“犬子”也不斷為人所知。人們便爭相效仿,謙稱自家兒郎,用上了“犬子”一詞。后來竟然成了對自己兒子的謙稱。
自此而后,因為司馬相如的巨大歷史以及文化影響,人們謙稱自家兒郎,便紛紛用上了“犬子”一詞,爭相仿效,附庸風雅,竟一時蔚然成風,堂堂皇傳至于今日,成為中國人日常用語不自覺形成的習慣。
比如在《三國演義》第二八回:“郭常夫婦出拜于堂前,謝曰:‘犬子冒瀆虎威,深感將軍恩恕?!边@可不是狗兒子的意思,而是對自己兒子的謙稱。
在以前人們喜歡給小孩起個小名,比如阿貓阿狗、鐵蛋柱子之類的,取意低賤之物粗生粗養(yǎng),容易養(yǎng)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順利長大成人。
因此,在對外人介紹自己兒子的時候,會將兒子稱之為“犬子”,這也是一種謙辭,也是符合我國傳統(tǒng)文化里含蓄地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