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八大姓氏為何都帶“女”旁 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2)
和昶Sama
五、“姒”姓,源于夏禹
相傳夏禹之母吞薏苡而生禹,因姓姒氏。周文王之母為太姒,出自姒國。北魏時(shí),改姒先氏為姒氏。“姒”姓,后來演變成了:仍氏、竇氏、沒鹿氏、紇豆陵氏、毒氏、夏侯氏、侯氏、杞氏、題氏、樓氏、僂氏、婁氏、劉氏、丐氏、雝丘氏、郁厘氏、孫氏、杷氏等。其中有的姓,今天已經(jīng)不見了。
六、“妘”姓,火神的后代
《史記》記載,祝融是顓頊帝之孫。他是上古時(shí)期的赤帝,被后世尊為“火神”。祝融的后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史書稱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時(shí)候,有子孫被封在宜城,稱為羅國。春秋時(shí),為楚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后簡去邑旁部分成為云氏,另一部分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枝江,至周末又南遷至湖南長沙,遂以國名羅為氏。所以,羅氏多為妘氏后代。此外,妘姓后來演變成:鄢、鄶、路、逼陽、鄅、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姓。
七、“媯”姓,源于舜帝
媯姓為黃帝支系有虞氏的后裔,帝舜為黃帝曾孫顓頊的六世孫。他繼帝堯之后,登上了中原地區(qū)黃帝族系最大的部落首領(lǐng)之位,躋至五帝的行列,成為中華文明的先祖之一。據(jù)說此姓源于風(fēng)姓。“媯”姓后來演變成了現(xiàn)在的中國幾大姓氏:薛、陳、胡、袁、田、齊、王、孫等姓。
八、“姞”姓,南燕國姓氏
姞”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之一。據(jù)《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南燕國為姞姓,其地亦即燕縣是也(在今河南省延津縣東北),后改為吉。傳說為黃帝之子二十五宗中的一個(gè)。今人考證后認(rèn)為,黃帝的姞姓兒子當(dāng)系古代“五帝”之初“黃帝部族聯(lián)盟”中“姞姓部族”的首領(lǐng),黃帝賜其“姞”姓,他得姓后建立起古老的“姞姓氏族”。
隨著“姞姓氏族”的子孫繁衍,“姞”姓后來演變成現(xiàn)在的:吉、雍、燕、鄂、密、須、闞、嚴(yán)、光、羊、楊、孔、尹、蔡、魯、允、斷、敦、逼、郅、雖等姓。
九、另一個(gè)說法中的“妊”姓
《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黃帝最小的兒子叫禹陽,他得姓為“妊”。后來,他的后裔寒浞,曾統(tǒng)治整個(gè)華夏民族長達(dá)40年。周朝時(shí)的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等諸侯國,都是妊姓后裔的封國,其國名逐漸演化成現(xiàn)在使用的姓。后來演變成現(xiàn)在的:任、壬、奚、嵇、薛、舒、仲、祖、且、謝、射、終、佟、修、章、呂、畢、洛、等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