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考古驚天發(fā)現(xiàn) 世界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排行
向文桑
所謂世界十大考古驚天發(fā)現(xiàn),各種版本很多,比如有人將黃河鬼棺列入其中, 也有人將羅雕像列入了世界十大考古驚天發(fā)現(xiàn),或者是著名的失蹤的達-芬奇畫作,亞特蘭蒂斯傳奇,各種版本,各種答案,小編查了些資料,發(fā)現(xiàn)世界十大考古驚天發(fā)現(xiàn)其實是一本書,名為《世界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大家在百度百科可以看到,此書中記載了人類歷史最重大的十次考古發(fā)現(xiàn),包括:瑪雅文明,死亡之丘——摩亨佐·達羅,“迷宮”驚世再現(xiàn)——克諾索斯王宮,穿越時空的詛咒——圖坦卡蒙陵墓,追尋遙遠的荷馬時代——特洛伊古城,被吞噬的繁華——龐貝古城,千年血祭——西潘王陵與莫切文明,石像守護的驚天秘密——復活節(jié)島,千年的微笑——吳哥古跡,太陽圣女的空中城市——馬丘比丘。這些考古發(fā)現(xiàn)不僅是發(fā)現(xiàn)一些東西,甚至對發(fā)現(xiàn)人類歷史的進程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下面就讓欠產(chǎn)來一起看看這世界十大考古驚天發(fā)現(xiàn)。
瑪雅文明,是古代分布于現(xiàn)今墨西哥東南部、危地馬拉、洪都拉斯、薩爾瓦多和伯利茲5個國家的叢林文明。雖然處于新石器時代,惟在天文學、數(shù)學、農(nóng)業(yè)、藝術及文字等方面都有極高成就。與印加帝國及阿茲特克帝國并列為美洲三大文明(阿茲特克帝國與瑪雅文明位于中美洲;印加帝國位于南美洲安地斯山一帶)。依據(jù)中美洲編年,瑪雅歷史分成前古典期、古典期及后古典期。前古典期(公元前2600年-公元250年)也稱形成期,歷法及文字的發(fā)明、紀念碑的設立及建筑的興建均在此時期;古典期是全盛期(約3世紀-9世紀),此時期文字的使用、紀念碑的設立、建筑的興建及藝術的發(fā)揮均在此時期達于極盛;后古典期(約10世紀-16世紀 ),此時期北部興起奇琴伊察及烏斯馬爾等城邦興起,文化也逐漸式微(衰弱)。瑪雅從來不像羅馬及埃及等文明擁有一個統(tǒng)一的強大帝國,全盛期的瑪雅地區(qū)分成數(shù)以百計的城邦,然而瑪雅各布布布布布邦在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及習俗傳統(tǒng)上卻屬于同一個文化圈。16世紀時,瑪雅文化的傳承者阿茲特克帝國被西班牙帝國消滅。
摩亨佐-達羅約于公元前2600年興建,約于公元前1900年棄置。1922年,由印度考古考察部(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的Rakhaldas Bandyopadhyay發(fā)現(xiàn)摩亨佐-達羅的遺址。一名僧人帶領他到一個(他誤以為該地為窣堵坡)土丘。1930年代,約翰·馬歇爾、K. N. Dikshit、Ernest Mackay及其他考古專家?guī)ьI,進行大量的發(fā)掘工作。[1]發(fā)掘遺址主管所用的車子是由約翰·馬歇爾借出的,目前仍放置于摩亨佐-達羅博物館內(nèi),展現(xiàn)出他們發(fā)掘工作的艱辛及熱忱。后來的發(fā)掘由Ahmad Hasan Dani及Mortimer Wheeler于1945年進行。最近期的一次大型發(fā)掘于1964年至1965年由G. F. Dales博士帶領進行。之后,由于風化對出土結構的破壞,導致發(fā)掘工程遭禁止。自1965年以來,考古計劃僅限于對出土文物的拯救、地面勘察及遺址保養(yǎng)。盡管禁止了主要的考古遺跡計劃,在1980年代,由Michael Jansen博士及Maurizio Tosi博士帶領的德國及意大利調(diào)查隊伍結合了建筑文物、地面勘察、地面挖掘及探測等技術,以找尋古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線索。
克諾索斯(希臘語:Κνωσ??)是克里特島上的一座米諾斯文明遺跡,被認為是傳說中米諾斯王的王宮。它位于克里特島的北面,海岸線的中點,是米諾斯時代最為宏偉壯觀的遺址,可能是整個文明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酥Z索斯遺址是由英國考古學家阿瑟·伊文思于1878年進行了最早的完整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大批米諾斯遺跡,和許多刻有使用線形文字A的文本的泥板,揭示了米諾斯文明的存在。其中最為輝煌的米諾斯王宮始建于約前2100年至前1800年,后幾經(jīng)擴建,占地約一萬三千平方米,圍繞著一個1200平方米的中心院落展開成四個翼,上下五層樓,共有一千多間房間。克里特島(Crete)位于希臘半島南邊,地理位置與埃及相近,以宮殿為中心發(fā)展。荷馬記錄說克里特島有90個城市,米諾斯原址是最重要的一個。幾千年來,如果克諾索斯沒有那個神話傳說,它基本上就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邊緣地帶。伊文斯發(fā)現(xiàn)的不僅僅是一座廢墟,而是古老的克里特文明。這一發(fā)現(xiàn)將使古希臘的文明史向前推進了將近一千年。雖然創(chuàng)造的文明已成為遺跡,但是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的邁錫尼繼承了米諾斯的文明,成為新的愛琴文明中心,歐洲文明于是得以此基礎進步發(fā)展。
圖坦卡蒙(英語:Tutankhamun,埃及語:twt-?n?-??mn,IPA: [t?wa?t ?a?n?x ?a?ma?n])是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第十八王朝的一位法老(在位時期大約是公元前1334年—前1325年或前1323年)。他原來的名字叫“圖坦卡頓”,意思是“阿頓的形象”,后改為圖坦卡蒙,意思是“阿蒙的形象”,這也說明了他的信仰從崇拜阿頓神轉(zhuǎn)向崇拜阿蒙神。父親阿肯那頓曾經(jīng)進行過一次宗教改革,樹立阿頓為主神,削減寺廟,減少崇拜的神,甚至逐漸走向一神教,以削弱傳統(tǒng)宗教祭司勢力。圖坦卡蒙即位3年后(前1331年),在多神教傳統(tǒng)宗教祭司的慫恿下,也可能是由實際掌握政權的人所左右進行復辟,重新樹立阿蒙神,恢復寺廟,并把首都遷回底比斯。圖坦卡蒙為現(xiàn)代人熟知是因為他位在帝王谷的墳墓在三千年的時間內(nèi)從未被盜,直到1922年才被英國人霍華德·卡特發(fā)現(xiàn),挖掘出近五千件珍貴陪葬品,震驚了西方世界。由于有幾個最早進入墳墓的人早死,被媒體大肆渲染成“法老的詛咒”,圖坦卡蒙的名字在西方更為家喻戶曉。有一說法,因陵墓長期密封,蘊藏了不少細菌,致使最初進入的人員感染疾病至死。根據(jù)近期研究,圖坦卡蒙死時年僅18歲,他的陵墓尚未準備完善。由于事發(fā)突然,墓中的陪葬品有許多疑似自某位女性死者的陵墓中置入。其大臣瑪雅也為圖坦卡蒙的陵墓里添加了一個巫沙布提俑。
特洛伊(Troy,古希臘語Τρο?α,或?λιον,拉丁語Troia,或Ilium),古希臘時代小亞細亞(今土耳其位置)西北部的城邦,其遺址于公元1871年被發(fā)現(xiàn)。詩人荷馬創(chuàng)作的兩部西方文學史最重要的作品:《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中的特洛伊戰(zhàn)爭,便以此城市為中心。19世紀之前一直被科學家視為虛構傳說的城市。公元1871年德國考古學家海因里?!な├锫l(fā)現(xiàn)特洛伊城遺址廢墟,其后于同址發(fā)現(xiàn)更多不同時代的城市遺址。其中被考古學家命名為“特洛伊Ⅶ”的遺址,被認為是荷馬史詩時期的特洛伊城,但至今仍有爭議。據(jù)考古研究,此城毀滅于公元前13世紀。史詩中特洛伊的遺址位于現(xiàn)今土耳其西北面的恰納卡萊省的希沙利克(Hissarlik,北緯39°58′度,東經(jīng)26°13′度),于愛達山的西南面,離達達尼爾海峽不遠。于羅馬帝國時期,奧古斯都曾于此處建成一座名為“Ilium”的城市,直至君士坦丁堡建成后于拜占庭帝國時期迅速沒落。
龐貝(拉丁文:Pompeii),或譯龐培,為古羅馬城市之一,位于拿玻里灣岸邊,“龐貝”的詞根來自奧斯坎語中的“五”,可能是此地有五個村落,或者最初是一個龐貝宗族。龐培于公元79年8月24日被維蘇威火山爆發(fā)時的火山灰覆蓋。龐貝為我們今天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歷史的一瞬,宛如時光膠囊。通過對龐貝的挖掘,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了解到了許多1世紀羅馬人的生活情況。在火山爆發(fā)的那一刻,龐貝是一座繁華興旺的城市。比如在一個巨商的房子的地面上寫著“錢,歡迎你?!保?i>Salve, lucru)這句話可能是詼諧的意思,但它反映了當時商人的思想。在其他的房子里,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了許多關于當時的職業(yè)和等級的記錄,比如關于“洗衣店”(Fullones)的東西。墻壁上涂鴉展示了拉丁俚語到底是怎樣的。
莫切文化(Moche civilization),又譯摩奇文明,是秘魯西北部海岸拉利伯塔德大區(qū)(La Libertad)茄攀省(茄攀?。┠泻痈浇l(fā)現(xiàn)的一個古代印第安文明。這個文明比印加文明還要早。這個文明發(fā)源于秘魯北部的華卡德索爾(Huaca del Sol),大約公元100年左右遷徙到特魯希略一帶。這個文明大概在700年左右消亡??脊艑W家在其生活過的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一些神廟遺址和墳墓。其中以西潘王的墳墓最為出名。
復活節(jié)島以600多尊充滿神秘的巨型石像吸引各國的觀光客和考古學家,大大小小的人頭巨石遍布全島,稱為摩艾石像。 其中以亞虎達喜(Ahu Tahai)、亞虎亞基維(Ahu Akivi)、拉諾拉拉庫(Rano Raraku)和安納根納灣(Anakena Bay)最為集中。石像全部為半身,大多被整齊地排列在4米多高的長方形石臺上,背向大海。石像高7-10米,重量從20噸到90噸,最重的竟然達200噸。有的石像戴著紅帽子。石像都是長臉、長耳、雙目深凹、削額高鼻,下巴棱角分明,表情沉毅自信。還有的石像被安上眼珠。關于這些石像的來歷,考古學家們有多種說法,其中最普遍接受的是這些石像代表從前的部落首領,但至今沒有定論。甚至島上的土著居民也說不清楚。除了這些神秘的雕像之外,復活節(jié)島也是個景色優(yōu)美的島嶼,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野馬野牛逍遙自如,高聳的火山隱藏著深邃的火山湖泊,非常適合休閑觀光。也有另類說法是說這些神秘石像是由外星人或巨人所造,畢竟以當時的科技和人力是無法達成的,只能合理懷疑這類說法。2011年考古學家Terry Hunt及Carl P. Lip實驗移動石像的方法,由國家地理頻道記錄,利用三條繩子綁在石像上于左、右、后三個位置,用人力的方法左右拉動而后方用作穩(wěn)定讓石像擺動,讓石像成功"行走"起來,被認為是解開移動石像的謎團。
瑪雅文明

死亡之丘——摩亨佐·達羅
摩亨佐-達羅(公元前2600年-前1800年),又稱“死丘”或“死亡之丘”(Mound of the Dead),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城市,大約于公元前2600年建成,位于今天巴基斯坦的信德省。摩亨佐-達羅是世界上其中一個早期古代城市,有“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大都會”之稱,[1]該段時期的其他古文明包括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及克里特文明。學者多認為它是在雅利安人入侵之前由古印度的達羅毗荼人所締造的都市文明。摩亨佐-達羅的考古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 與哈拉帕文明并稱為古印度文明的代表。
“迷宮”驚世再現(xiàn)——克諾索斯王宮

穿越時空的詛咒——圖坦卡蒙陵墓

追尋遙遠的荷馬時代——特洛伊古城

被吞噬的繁華——龐貝古城

千年血祭——西潘王陵與莫切文明

石像守護的驚天秘密——復活節(jié)島
復活節(jié)島是世界上最與世隔絕的島嶼之一,離其最近有人定居的皮特開恩群島也有2,075公里距離。為瓦爾帕萊索大區(qū)瓦爾帕萊索省的一個特別行政區(qū)域。該島形狀近似呈一三角形,由三座火山組成,面積為163.6平方公里。與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并為智利在南太平洋的兩個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