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為何不殺柴氏子孫?稱周世宗柴榮為五代第一明君
志民氏
宋太祖趙匡胤是大宋的開國之君,登上皇位的第三年,秘密鐫刻一碑(名之為誓碑),藏于太廟的一個密室之內(nèi)。這塊碑藏好以后,上面覆蓋著銷金黃幔,任何人不得進入。太祖敕令專司皇家禮儀的大臣,以后凡有新天子即位,先拜太廟,再引進來恭讀誓碑,只允許一個不識字的小黃門(太監(jiān))隨從。
這個誓碑上面究竟刻的什么字,宋太祖為何要弄得如此神秘?直到曹勛自燕山逃歸,才揭開誓碑的秘密。曹勛是北宋末年閣門宣贊舍人,靖康元年與徽、欽二宗一起被金兵擄到北國?;兆诟缸由硐萼蜞簦瑖谕胁軇祝翰恢性袷欠駬泶骺低?,命他迅速前來營救父母。又密授曹勛一事:太祖有誓約藏之太廟,不殺大臣及言事官,違者不祥,一定要秉告康王。
宋太祖趙匡胤為加強中央集權(quán),同時避免禁軍軍將也黃袍加身發(fā)動兵變篡奪自己的政權(quán),所以他威脅利誘雙管齊下,暗示高階軍官們交出兵權(quán),就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quán)」。身負徽宗重托,曹勛揣著徽宗的御書,冒死逃離了金營,備嘗艱辛之苦,終于回到中原。此時,已是南宋建炎元年,新君就是宋徽宗趙佶的第九個兒子康王趙構(gòu),在應(yīng)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建立了南宋政權(quán)。曹勛拜見了宋高宗趙構(gòu),出示了徽宗的御書,且將誓碑一事秉明,「太祖??誓約深藏在太廟,太上皇(宋徽宗)恐新君不知,特遣微臣當面奉告?!?/p>
后來,陸游在《避暑漫抄》對太祖誓碑有所記載:碑高七、八尺,闊四尺余,上刻誓詞三行:一為「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于獄中賜盡,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為「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太祖誓碑為后嗣之君立約:柴家子孫、士大夫、言事官皆不得誅殺。
不殺柴氏子孫,是周世宗柴榮對趙匡胤有恩,史稱柴榮為「五代第一明君」,逝世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然后才有陳橋驛兵變,柴榮之子周恭帝柴宗訓禪位,趙匡胤登基,建立「北宋」王朝,改元建隆。說白了,是趙匡胤竊襲了人家柴氏的江山,所幸對柴氏父子尚存知恩圖報之心。至于不殺讀書人和上書言事之人,這也是北宋重文輕武、開言納諫的治國之道。
對于太祖誓碑之約,后人持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太祖行武出身,但酷愛讀書,重視文化,北宋皇帝確實遵循這一誓約,對臣下比較寬容。范仲淹曾贊嘆道:「祖宗以來,未嘗輕殺一臣下,此盛德之事」。王夫之說:「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nóng)田之賦。嗚呼!若此三者,不謂之盛德也不能。」當代學者余英時先生對太祖誓碑深信不疑。
另一種認為,「誓碑」之事純屬子虛烏有,根本不存在。這是當代學者杜文玉在1986年發(fā)表的《太祖誓碑質(zhì)疑》一文中提出的質(zhì)疑,理由有二,一是太祖在位總計殺了88人,其中謀反罪22人,坐贓罪25人,失職罪33人,其他8人,有殿前都虞侯、州刺史、監(jiān)察御史、縣令等;二是誓約內(nèi)容完全可以公開,以顯示統(tǒng)治者的仁德寬厚,達到收買人心的效果,讓士大夫們感恩戴德,忠心維護趙氏的江山,何必隱藏得如此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