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十部最佳圖書排行
逍遙浪子
年終將至,《紐約時報》按往年慣例,由單位編輯評出了的十部最佳圖書。其中5本為小說,5本為紀實類圖書。書單涉獵廣泛,涵蓋種族問題、全球生態(tài)問題等。下面跟一起去看看吧!
小說
《門》(The Door)
瑪格達·薩博(Magda Szabo)著,倫·里克斯(Len Rix)譯
這部作品講述了作家與其老仆人之間緊張的關(guān)系。老仆人由冷漠到慷慨到熱情再到憤怒,引發(fā)了作家關(guān)于對人和世界的認識的思考,展現(xiàn)了20世紀匈牙利兩個女人在不同時間和地點產(chǎn)生共鳴的故事。小說混雜著黑色幽默與不可思議的荒誕感,薩博借此追蹤了匈牙利變幻莫測的歷史,以及人們悲慘的人生。
《清潔女工手冊:短篇小說選》(A Manual for Cleaning Women: Selected Stories)
露西亞·伯林(Lucia Berlin)著,史蒂芬·愛默生(Stephen Emerson)編輯
本書收錄了作者43篇短篇小說。
作者是一名嗜酒成性,卻獨自養(yǎng)活了四個兒子。她同情像自己這樣聰明、愛說話且奮力爭取生活的女人。作者就像是一個生活觀察者,通過冷靜的眼光審視受到生活威脅的女人們,以及美國的邊緣人物。
《輪廓》(Outline)
蕾切爾·卡斯克(Rachel Cusk)著
這是部自傳式小說。主人公是一個離婚女人,與在希臘旅行途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聊天,聽取他們充滿愛、失去、欺騙、驕傲與愚蠢的故事。老生常談的話題——通奸、離婚、苦悶——在卡斯克的筆下變得鮮活有趣。
《脫銷》(The Sellout)
保羅·比蒂(Paul Beatty)著
可謂今年最歡樂而又離譜的諷刺作品。以一個青年黑人男子為主角,他的愿望是在當?shù)氐膶W校實行種族隔離和在自己家里恢復奴隸制——這本書不只談到了黑人在美洲艱難求生存的 400 年歷史,就連所有宗教神靈都被它譏諷了個遍。帶著尖銳的意識和令人難以置信的褻瀆神圣的態(tài)度,比蒂的小說幾乎是一鍋無畏到滾燙的多元文化隱喻大雜燴。
《迷失孩子的故事:第四冊,那不勒斯小說:成熟,舊時代》(The Story of the Lost Child: Book 4, The Neapolitan Novels: “Maturity, Old Age”)
伊莉娜·弗倫特(Elena Ferrante)著,安·戈德斯坦(Ann Goldstein)譯
正如弗倫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前三部一樣,這個精彩的最終篇為讀者呈現(xiàn)了這樣一幅畫面:在貧窮、野心、暴力和政治斗爭的大背景下,作者極力探索著女性間的友誼。書中艾蓮娜和萊拉是少女時代的對手,隨后兩個人的關(guān)系跨越了整部小說,直到她們步入婚姻和成為母親。作者弗倫特的重心一直專注于現(xiàn)代女性身份中所固有的一種激進主義,而其中尤為引人注目的,便是女藝術(shù)家在對抗她的生命及社會命運過程中的種種掙扎。
紀實類
《在世界與我之間》(Between The World And Me)
塔-奈西希·科特斯(Ta-Nehisi Coates)著
以書信體的形式書寫,講述生活在美國的黑人所遭受的肉體摧殘和精神折磨。該書既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框架去理解美國歷史和當代危機,又富有建設(shè)性地指出了方向。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曾推薦過這本書,該書更摘得今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铺厮挂越^佳的洞察力告誡自己十幾歲的兒子,警惕明顯的種族不公正現(xiàn)象,以及相信一個人可以改變的危險性。
《棉花帝國:世界史》(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
斯溫·貝克特(Sven Beckert)著
又是一本歷史類的全新著作,作者是哈佛大學歷史學家。本書獨辟蹊徑地關(guān)注了棉花在工業(yè)化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
《雄鷹》(H Is for Hawk)
作者麥克唐納在父親突然去世之后,開始馴養(yǎng)蒼鷹——這是世界上最為凌利、極難馴服的猛禽。馴養(yǎng)的過程是艱辛孤獨的、奇妙的,背后則是一段走出困境、自我救贖的旅程。最重要的是,它不是虛構(gòu)的小說,而是一段真實的人生回憶。
麥克唐納是詩人、歷史學家和訓鷹人,她本人作品不少,但這本回憶錄性質(zhì)的《雄鷹》則因為真情動人,充滿了散文、詩歌和科學的交融,先后拿到了 科斯塔圖書獎和塞繆爾·約翰遜獎,上榜亞馬遜 年度好書。如果你也曾身處自我否定、懷疑人生的低谷,或許這本書會是很好的陪伴。
《發(fā)明自然:亞歷山大·馮·洪堡的新世界》(The Invention of Nature: Alexander von Humboldt’s New World)
安德里亞·瓦爾夫(Andrea Wulf)著
瓦爾夫生動地研究了德國科學家亞歷山大里程碑式的美洲之旅,告訴了我們亞歷山大的深遠見解:地球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有機體,人類破壞性的行為會對它造成毀滅性打擊。
《我們中的一人:安德斯·布雷維克的故事與挪威大屠殺》(One of Us: The Story of Anders Breivik and the Massacre in Norway)
阿斯尼·塞爾斯塔德(Asne Seierstad)著,莎拉·戴斯(Sarah Death)譯
作者為一名挪威記者,通過描寫安德斯·貝林·布雷維克的人生和所犯下的罪行,探討了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黑暗面。為抗議女性權(quán)利、文化多元主義和上升中的伊斯蘭教的影響力,布雷維克在 年 7 月 22 日殺害了 77 個人,其中多數(shù)是青少年。作者把這些青少年的故事和布雷維克那異化的、令人不安的童年編織在一起,完成了這部沉重的報告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