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渭南民間社火跑騾車
青花懸想
跑騾車是渭南民間社火的一種表演形式,在渭南流傳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起源于一年一度的“祈年成”和慶豐收習俗,是遠古時代農耕文化及冷兵器時代戰(zhàn)爭遺留的產物,大約在明末清初逐漸形成一種民間自發(fā)組織的地方社火。
騾車,顧名思義就是用騾子拉的車。逢年過節(jié)時渭南各地的群眾都會相邀數掛騾車前來助興。騾車大都是由膠輪車或木轱轆車和四匹騾子組成,每匹騾子都系有銅鈴,頭掛彩飾,背上還插有五面彩色小旗。每輛騾車都有4個吆車和6個敲鑼鼓的車夫,他們都身著鮮艷的民族服裝。
每個騾車隊都有自己的一套鼓譜,稱為“鼓歌”,鼓歌是一支騾車隊無形的旗幟和標識,一來營造歡樂氣氛,二來以鑼鼓驅邪,跑騾車時吆騾人把鞭子一甩,騾子即開始狂奔,同時鑼鼓聲、銅鈴聲和成千上萬觀眾的呼聲、喝彩聲響成一片,這時既是騾車表演的亮點,也是最能吸引觀眾眼球的看點。
騾子屬馬和驢的雜交代,其靈性、爆發(fā)力、耐力、免疫力等方面都顯現出一定的優(yōu)勢。跑騾車是當地群眾自娛自樂的一種文化活動,作為渭南民間社火的獨特形式流傳下來,有著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它既體現了秦人粗獷、豪邁、豁達、樂觀的性格,又有增強團結、互助友愛、凝聚人心的作用,寄托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追求。
“跑騾車”是集車、騾子、人、鼓鑼互動流動藝術表現形式,觀賞性強,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它是當地群眾自娛自樂的一種活動,具有凝聚力,能夠增強群眾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精神, "跑騾車"在跑的過程中,跑出了激情,跑出了精氣神,是一種很好的體育運動,能夠增強人們體質,更多的是營造出安定、詳和的氛圍,對構建和諧社會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據介紹,每年“跑騾車”鬧社火前幾天,當地有種“燒社火”的習俗,“燒社火可以說是挑逗社火,到了晚上,點起火把,敲鑼打鼓,到鄰村有意地挑逗、”燒“起來耍社火、比社火,現在的燒社火,講究和諧,也沒有挑逗惹事,只是村上一伙小伙子舉上火把,繞村子跑跑、一片吆喝聲響遍巷道田野,村子兩旁站滿了看熱鬧圍觀的群眾,顧名思義就是用“挑逗”的形式要把各村愛熱鬧的群眾“燒起來”,到了正式的日子,被“燒”起來的周邊村子,不甘示弱,敲鑼打鼓,裝扮騾車,參與到其中,看看誰家耍的美。
“跑騾車”的隊伍一般由二輛至多輛騾車組成。騾車大都是皮輪馬車和四匹或五匹騾子組成。每輛車都有4個吆車的和4個騎騾子的,騾子后面由5到8個精壯小伙在后面“扛車”,車上坐著十幾個鑼鼓手,一般每輛騾車前后都有40多人參與。高大的騾子前三后一二排列,頭上包有紅彩綢、插有彩旗,五花岔子掛著銅鈴,走起路來叮當作響,頗有些古代戰(zhàn)車出陣的威風,堪稱中國一絕。
跑騾車已列入陜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