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川書院 四川唯一的縣級書院遺址
錦曦氏
成都地區(qū)的古鄉(xiāng)村書院,在全國素有盛名,其中名氣最大的,是位于成都青白江區(qū)城廂鎮(zhèn)的繡川書院。今天的繡川書院舊址,也是四川省唯一保留完好的縣級書院遺址。
繡川書院所在的成都城廂鎮(zhèn),歷史上地屬金堂縣,也是舊金堂縣衙門(政府)所在地。作為四川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zhèn),今天的城廂鎮(zhèn),還保存著漢代以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威嚴的縣衙署、古樸的文廟和武廟、恢弘明教寺覺皇殿、靜謐的繡川書院……
繡川書院坐落在城廂鎮(zhèn)的大東街,它始建于北宋,原在該鎮(zhèn)西街,清康熙59年(1720),金堂縣令陳舜明將其從西街鬧市遷建于現(xiàn)址,依據(jù)附近有繡川河之故,更名為“繡川書院”。繡川書院于1751年、1761年、1805年分別由金堂縣令張南英、饒學曦、謝帷杰三次維修和增建。
書院大門處刻著一副楹聯(lián):“博學多能養(yǎng)成佳士,依仁游藝勉作通儒”,橫批為“人文蔚起”。這對楹聯(lián),已靜靜地注目了古鎮(zhèn)100多年。
今天,繡川書院當然早已失去了它原先的辦學功能,它也僅僅是作為昔日書院的遺址而存在著。我們看到,該書院占地面積5085平方米。書院分為四進:一二進為庭院,兩側有廂房;三進為外講堂;四進為內講堂。均為磚木建筑結構,青瓦屋面,花格門窗。整個建筑除局部墻壁改為磚砌外,基本保留著清代原有的結構和風貌。
繡川書院是成都地區(qū)修建最早、規(guī)模最大、藏書最多的書院之一,歷任院長皆為博學之士。據(jù)查實的九任院長中,有進士1人、舉人6人、拔貢2人,學子多系秀才和童生中的高才生。
過去的七八百年間,繡川書院人才輩出,《全宋詩》精選的作者黃中庸、理學家謝湜、文史學家張晉生,辛亥革命功臣彭家珍、哲學家賀麟、植物學家何鑄、著名作家流沙河等都曾就讀于此。
當年的繡川書院,是一所開放性的教育機構,它經(jīng)常和位于成都文翁路著名的成都錦江書院互動。錦江書院修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94年),是清代四川地區(qū)延續(xù)最長的官辦省級書院。這兩所書院有一個特點,都不限聽眾,不管是不是書院學生或是什么流派的,都可以去免費聽課。
當時,清末著名學者、時稱“蜀中三才”的李調元,清末“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清四川唯一的狀元駱成驤等,都曾來往于兩所書院講學。
繡川書院遺址的對面,就是赫赫有名的家珍公園,這個公園因辛亥革命英烈彭家珍而得名。它還有個名字,名“彭大將軍專祠”。
1911年,在武昌起義的緊要關頭,23歲的彭家珍(金堂人,也在繡川書院讀過書)只身深入虎穴,炸死了滿清全權大臣良弼,自己不幸壯烈殉國。這一行為,為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立下了首功。1912年3月,孫中山和陸軍部長黃興通電全國紀念彭家珍烈士,孫高度評價說:“我老彭收功彈丸”,追封他為陸軍大將軍,并下令修建彭大將軍專祠。1953年1月6日,毛澤東主席簽發(fā)的彭家珍烈士光榮紀念證中稱:“豐功偉績,永垂不朽”。
彭大將軍專祠,是全國唯一一處紀念彭家珍的專祠,其紀念碑、衣冠冢等至今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