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賜服 蟒袍(2)
書瑜桑
清代蟒袍
蟒袍是文武官員最常用的禮服,因袍上繡有蟒文而得名。關(guān)于蟒、龍的區(qū)別,歷來沒有明確的答案。一般根據(jù)《野獲編》“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即皇帝)所御(龍)袍相肖,但減一爪”及《大清會典》中“凡五爪龍緞立龍緞團(tuán)補服......官民不得穿用。若頒賜五爪龍緞立龍緞,應(yīng)挑去一爪穿用”的禁例,得出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結(jié)論。其實不盡然。因為人們在各個時期對蟒和龍的概念并不是固定的。
龍不完全是五爪,蟒也不完全是四爪。到了清代,盡管在名稱上將龍、蟒劃分得十分清楚,但在圖像的反映上往往是一致的。地位高的官吏照樣可穿“五爪之蟒”,而一些貴戚的到特賞也可穿著“四爪之龍”。至于,何時為龍,何時為蟒。主要在當(dāng)時的社會等級制度比較嚴(yán)格,龍被視為帝王的化身,除帝后及貴戚外,其他人不得“僭用”,所以同樣是一件五爪龍紋袍服,用于皇帝的可稱為龍袍,而用于普通官吏時,只能叫蟒袍。在顏色上,只有皇族可用明黃、金黃及杏黃。普通人一般為藍(lán)色及石青色。本圖為蟒袍展示圖。
女性蟒袍
男蟒袍主要以四爪龍為圖案,女蟒袍則多以龍或鳳為設(shè)計。在古代,常以鳳代表貴婦、后妃的身份,所以宮裝以鳳凰、牡丹及其他花草紋樣為主要圖案。女蟒上飾鳳凰朝陽、鳳彩牡丹圖紋,為皇后、貴妃、貴婦及女將等穿用。鳳凰所謂“戴德、負(fù)仁、報忠、挾義”之說,乍看頗令人不解(然而此說在古代流傳頗廣)。
對此,《抱樸子》中卻有一種解釋:“夫木行為仁,為青。鳳頭上青,故曰戴仁也。金行為義,為白。鳳頸白,故曰纓義也?;鹦袨槎Y,為赤。鳳嘴赤,故曰負(fù)禮也。水行為智,為黑,鳳胸黑,故曰尚知也。土行為信,為黃。鳳足下黃,故曰蹈信也?!?/p>
紋樣:第一類為飾金龍九條,間以五色云紋及福、壽紋,下幅飾八寶立水,領(lǐng)托前后正龍各一條,左右及交襟處飾行龍各一條,袖相接處飾行龍各二條。綿、夾、裘根據(jù)季節(jié)而定?;寿F妃龍袍與此相同為黃色,貴妃及妃龍袍用金黃色,嬪龍袍為香色。第二類為織繡五爪金攏八團(tuán),兩肩、前胸、后背飾正龍各一條。襟飾行龍四條。下幅飾八寶立水,其它與第一類龍袍相同。第三類為下幅無紋樣,其它與第二類龍袍相同。
秦良玉蟒鳳袍
明代秦良玉錦袍也是蜀中今所見稀罕繡品。一為秦良玉藍(lán)緞平金繡蟒袍,胸背襟袖均并金刺繡蟒紋,又間彩繡萬福、如意、云紋、寶相花紋等;一為黃緞 秦良玉平金繡蟒鳳衫,除蟒紋,胸背又繡雙鳳,裙腳彩繡壽山福海,空白間繡彩云。秦良玉乃一代名將,崇禎帝曾召見并賦詩表彰其征戰(zhàn)之功,云:“蜀錦征袍手制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不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身著蜀錦緞精繡蟒袍馳騁疆場,其俊美英武非男兒可比。服飾之用黃色在隋唐為皇帝所興,宋元以后赤黃、丹黃、淺黃更為皇朝所專用。秦良玉因召賜“太子太保誥封一品夫人”,故可服黃緞蟒鳳紋袍衫。原藏石柱縣大都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