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隆回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習俗
庚戌
重陽節(jié),中國傳統節(jié)日,又稱重九節(jié)、曬秋節(jié)、“踏秋”?!兑捉洝分邪选傲倍殛帞?,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三節(jié)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jié)日。重陽節(jié),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jié)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庭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所以重陽節(jié)又稱“登高節(jié)”。九九重陽,因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在數中最尊貴,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故此節(jié)日又被稱為老人節(jié)。
湘中邵陽隆回人重陽祭祖,一般是祭遠祖,如高祖、大祖(高祖之父稱為“大祖”),合族男丁全體出動。路遠的,三更造飯,五更動身,先到宗族祠堂集中,然后統一行動。去時,用“臺畫”(方言,一種專裝祭祀供奉禮品的木器)抬上豬頭三犧、酒果祭品、香燭土紙,到祖墳前燒香化紙,磕頭祭拜,祈求蔭庇后人。也有的由族長組織各支族德高望重者為代表行動。宗族里備有大魚大肉的豐盛飯菜,祭祀畢,凡本族男丁,無論大小,只要能端飯筒飯碗的,都有資格享用。
舊俗里,重陽節(jié)宗族里還向年逾花甲或古?。ǜ髯遄宰h)的老人,不分男女,每人贈送豬肉,大秤1斤半,相當于現在的2斤3兩,因為不要錢,白吃,所以稱為白肉,以表示對老輩人的敬重。這個習俗自20世紀50年代后就消失了,直到1989年,國家正式將重陽節(jié)法定為老人節(jié),湖南梅山地域邵陽市隆回境內各地,才以村為單位,由各鎮(zhèn)鄉(xiāng)老年協會牽頭,村干部為主體,帶上2斤肉,一包白砂糖,一瓶酒等物品,到年逾八旬的老人家走訪看望,以示愛老、尊老、敬老。機關、學校、工礦企業(yè)等單位,也在重陽節(jié)這天,將退休、離休人員召集在一起,開開會,談談心,發(fā)點紀念品。這些都是從舊時的祭祀贈白肉演變而來的,只是不帶宗族色彩。
祭祀的全部費用,全由宗族里的課田收入開支。那時,各姓族都在遠祖墓場墳地附近,置有課田,建有房屋(稱為莊屋),租種課田的人住在莊屋里,負責看管保護祖墓,接待前來祖墓祭祖的人員。
古時,人們有重陽登高、賞菊、插茱萸的習俗,故又稱重陽節(jié)為“登高節(jié)”、“菊花節(jié)”和“茱萸節(jié)”,但此舉最原始的目的卻是為了避災,梁朝吳均的《續(xù)齊諧記》中有這樣記載的:
汝南(今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人桓景跟費長房游學多年。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有災難,應該馬上回去,叫家人各做一個紅袋,裝上茱萸,(茱萸,又名“越椒”、“艾子”,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逐(驅)寒祛風的功能,可入藥制酒),系在手臂上,登上高處,喝菊花酒,可免除災難“?;妇鞍促M長房說的話辦,全家人登山,喝菊花酒。晚上回家時,果見家里的雞犬牛羊馬全都死了。
可見,后人九月九日登高飲酒,婦女阿嫂帶茱萸香囊的習俗,是從桓景帶領家人登高避災開始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登高避災的原本意思完全改變了。金秋九月,天高氣爽,丹桂飄香,金菊吐蕊(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紅果滿枝,文人雅士們重陽聚會,登高遠眺,心曠神怪,飲酒、賞菊、賦詩、繪畫、作聯、觀紅葉,別具一番情趣,成為時尚。
舊時,隆回重陽登山的大多是讀書的秀才、書生青年人,如教私塾蒙館的先生帶著學生登上望云山的望云峰,九龍山的上梅峰,鳥瞰欣賞九龍回首的山河大地秋彩,吟詩作賦對對聯,誓志抒情,跟現今國慶節(jié)長假登山旅游差不多。
選擇農歷九月九日登高踏秋還有氣象學的意義,因為這天大多是氣清日明,能見度極高,例如,站在隆回巖口九龍山的主峰上梅峰向南望去,距在百里之外的資江,如同一條白練,橫貫東西;懷邵衡鐵路,游若烏色金絲,珠串紅樓碧野,南連湖光,北接山色,視野極其開闊。后生小子們借上山祭祖之機,爬上山頂,開擴眼界,雖汗流浹背,但看到另一番世界,大是可觀,那是何等愜意舒暢。
重陽節(jié)祭祖登高,有緬懷祖先,展望未來,奮進有為的意義。
附錄:《荊楚歲時記》原文:
又續(xù)齊諧記云: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厄,急令家人縫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