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人的中秋節(jié)
無情
善待中華傳統(tǒng)文化早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在各種“洋節(jié)”日益蠶食我們的文化生態(tài)的時候,守護我們自己的精神家園日益成為必須。
徽州人的中秋節(jié),滿盛著秋的豐收,洋溢著秋的歡樂,是“儒風獨茂”禮儀之邦百姓的節(jié)日。
在古徽州,中秋之日,和中華民族大多數(shù)地域一樣,也都要飲酒賞月,全家團聚吃團圓飯,慶賀天上月圓,人間團圓。然而徽州各縣也還有一些自身特色的慶中秋習俗。
歙縣農(nóng)歷中秋,差不多家家要做甜酒釀,吃月餅,備下豐盛的菜肴,晚上全家團聚吃團圓飯,俗云“早端午,晚中秋”,中秋一定是晚上上席。團圓飯之后,小孩邊吃月餅賞月邊聽長輩講故事。在有的鄉(xiāng)村,還要“嬉草龍”,慶豐收。最有特色的是歙縣洪琴村的“舞香龍”。在中秋到來之時,村人用新稻草扎龍,全村分東南西北中五方,扎五條草龍,每條龍身圍二尺,長三十丈,每隔七八尺一柄鋼叉,在龍背上扎草辮,又稱“三尾龍”,其龍頭十分精致,龍身披紅掛彩,入夜遍插棒香,在月明之夜,“五龍鬧中秋”,進入祠堂時達到高潮:五龍獻月、五龍盤月、五谷豐登、金龍追月、花好月圓——表演招式招招精采,是徽州民間藝壇的奇苑。在歙縣沙溪,中秋夜還有一種奇特的風俗,這里有八仙之“呂仙洞”,到了中秋之夜,人們要往呂仙洞,汲取洞中之水以洗眼睛,說是這天的呂仙洞水可以使眼睛更清亮,謂之“換盲眼”(乾隆間《沙溪集略》卷二·歲時)。有竹枝詞記述這一習俗:“八眼玲瓏共石欄,井深潛透相公灘,祝拋紅豆換青眼,好與中秋月一般”。(清·吳梅顛:《徽城竹枝詞》)在歙縣有的地方也有北方中原古代傳統(tǒng)的“女子拜月”習俗。中秋之夜,女子設瓜果于庭院,“如唐人七夕之乞巧然,其次亦必陳老南瓜一”(民國《歙縣志》卷一·輿地志·風土)
為什么月餅都有油紙托著?歙縣南鄉(xiāng)民間傳說,元代統(tǒng)治者推行民族壓制政策,對“南人”尤為嚴厲,五家共用一把菜刀,不準互通音訊,防百姓起來造反。百姓于是就在中秋夜以互送過節(jié)月餅的名義進行聯(lián)絡,月餅下都托了一張紙,相約“中秋殺韃子”,于中秋夜共同反抗民族壓迫,于是至今月餅都還有油紙托著。
和歙縣相鄰的徽州績溪,民間中秋習俗許多地方和歙縣一樣。一些地方中秋也要舞草龍:“少年以新稻草扎草龍,燃香遍插龍身,鑼鼓喧天,滿街跳舞,店戶各助香,燃放鞭炮”(清·劉汝驥《陶甓公牘》·績溪風俗之習慣·歲時),十分熱鬧。績溪還有“摸秋”之俗。中秋之夜,有人悄悄蹓到人家菜園里,“摘東瓜饋新婦,取多子兆”,“偷瓜者,物主撞見,不之禁,謂之‘摸秋’”。也有竹枝詞記這種習俗:“八月中秋偷北瓜,相逢不當賊來拿。芋頭多子亦遭竊,佳賊原自保自家”(《徽城竹枝詞》),對于這種企盼人丁興旺的“佳賊”,徽州民間顯得十分儒雅大度,惱中含恕,極有修養(yǎng)。在績溪有的地方中秋還“打中秋炮”,這就是十數(shù)兒童用稻草扎成中秋炮,形似發(fā)辮,長約五尺,一把粗,浸于水中數(shù)分鐘,再拿起向石上打擊,其聲如放炮,叫“打中秋炮”,是一種秋收后的娛樂。
休寧中秋用稻草扎龍,又稱“香龍”。中秋之夜在曬谷坦上花炮齊鳴,香龍舞動剛健激烈,舞龍技藝有:打草驚蛇、二龍戲水、穿越龍橋、白龍出洞、黃龍過江、銀龍翻海、海底撈月等等,如果兩條龍相遇還要“擺龍門陣”,陣名有:青龍改常、八卦連環(huán)、蛟龍鬧海等等,一方“擺”輸了,就放鞭炮,讓對方先過。龍舞過之后,一定要將草龍送入溪河,使龍歸大海,以期保佑一方平安。
祁門鄉(xiāng)村中秋節(jié),一些地方家家陳瓜果于庭以供月,皓月當空,全家圍坐庭前院中,賞月飲酒,同時分食大月餅,稱吃團圓月餅。以前也有舞龍習慣,同樣用稻草扎草龍,龍身插香,6人共舞,最后也是將草龍送入溪河,以祈豐年。
黟縣則有竹枝詞記中秋民俗:“兒童成陣打球忙,八月中秋鬧戲場,誰是東門誰是郭,斬新爭比綠衣裳”(清·王之瑞《黟縣竹枝詞》)。
特別要說的是古徽州婺源的中秋習俗,最有徽州文化蘊含,不愧徽州“書箱”之號。
婺源人中秋日必食塘魚,說是塘中家養(yǎng)塘魚,到中秋腦髓充滿,食之格外滋補?;罩萑酥亟套饚?,私塾學生對先生有中秋送禮之俗,而塘魚即中秋禮品之一種。
和徽州鄰縣一樣,婺源中秋也開“團圓節(jié)”夜之盛筵,吃塘魚、食月餅、啃雪梨、賞月度良宵,有的鄉(xiāng)村也“舞火龍”(用稻草扎長龍、全身插香、敲鑼打鼓、游舞鄉(xiāng)間)。有的鄉(xiāng)村,小孩還用瓦片搭成大小高低不等的空心瓦塔,眾人湊柴燃燒取樂,“堆寶塔”是婺源中秋之特俗。
婺源還有一種中秋習俗叫“中秋拔路”。婺源鄉(xiāng)村,山間道路柴草叢生,在中秋幾日,大家一齊出動,義務清除路邊雜草灌木,清理山路,這是一種相沿久遠的社會公益活動。
為了承傳和弘揚徽州文化,需要有對傳統(tǒng)的新的認知。這些徽州文化的記憶在當今社會更加顯現(xiàn)了歷史文明的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