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最美的五大古鎮(zhèn)
紫筠
磁器口 山城古典生活的縮影
地理位置:位于沙坪壩區(qū)嘉陵江畔,東臨嘉陵江,南接沙坪壩,西界童家橋,北靠石井坡。距繁華主城區(qū)僅3公里。
重要檔案:始建于宋代,面積1.18平方公里,歷經(jīng)千年變遷而保存至今的重慶市重點保護傳統(tǒng)街。
最美理由:重慶將古鎮(zhèn)保護與商業(yè)開發(fā)結合得最為完美的典范,匯聚了巴渝民居、巴渝美食、巴渝曲藝、巴渝生活風情的“小重慶”,重慶江州古城的縮影和象征。
沐浴了千年的時光和塵埃,嘉陵江畔的磁器口就像重慶人的心靈標簽一樣,無論歲月如何變遷,始終都深深烙印在重慶人的心里。從某種程度上講,有著“小重慶”之稱的磁器口,其實是山城古典生活的一個縮影。它裹挾著歷史而來,曾經(jīng)以繁華碼頭的身份,承載著千尺布匹萬斤糧油從水上抵達……現(xiàn)在,當昔日的貨船不再泊岸于此,走過深深淺淺的灘頭,一浪一浪擊打在人們心上的是江水,更是整座城市濃濃的鄉(xiāng)愁。
回望磁器口的前世今生
古鎮(zhèn)磁器口東臨嘉陵江,南接沙坪壩,西接童家橋,北靠石井坡。曾經(jīng)的磁器口是非常繁華的水陸碼頭,碼頭上常年萬商云集。如今的磁器口,街道兩邊仍然商鋪云集,人們置身其中擁擠穿梭,恍惚仍然當年碼頭的繁榮景象一直持續(xù)至今。
磁器口古鎮(zhèn)并不大,一共有12條街巷,全都由青石板鋪成。那一條條平平仄仄的青石板路,蜿蜒在古鎮(zhèn)的每一處大街小巷,被歲月和人流打磨得光滑無比。在街道兩旁,大多是明清時候的建筑,石板路與沿街民居相依和諧,房屋結構多為竹木結構,穿斗夾壁或穿半木板墻。沿街鋪面多為一進三間,長進深戶型,鋪面后房一般為四合院,為商賈大戶居所。雕梁畫棟,窗花戶欞圖案精美,做工精巧。古鎮(zhèn)上,青瓦灰墻、木格花窗的建筑隨處可見,大紅的燈籠也掛滿了石板路的兩旁?;野讐?、棗紅柱、翹角樓、麻布幌子、小青瓦……古香古色的格調(diào)可以使你重溫到明清時代老重慶的風貌。
吊腳樓和“九宮十八廟”的故事
沿著青石板路行至江邊,便可看見低低矮矮的吊腳樓蜿蜒在山間,依山就勢而建,呈虎坐形。正因為磁器口一江兩溪三山四岸的地理條件,造就了吊腳樓的獨特景觀。都說建筑是城市最好的外衣和標簽,四合院代表了北京的磅礴和大氣,石庫門彰顯著上海的精細與別致,那么吊腳樓對于重慶來說更像是一種生態(tài)符號,它象征著重慶人堅忍不拔的精神。沿著奔騰的嘉陵江,順著蜿蜒的山脈,吊腳樓樹立在懸崖峭壁邊,仿佛欲說還休地講著當年發(fā)生的故事。
在磁器口,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九宮十八廟”的故事,寶輪寺、云頂寺、復元寺、文昌宮……不一而足。一直以來,磁器口的香會、廟會、花會,以及正月龍燈、清明風箏、端午龍舟、七月河燈、中秋賞月、重陽登高等等活動,一年到頭從不間斷。在老百姓中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初一十五廟門開,燒香拜佛請進來。”這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寶輪寺。寶輪寺建于唐朝,那時候的寶輪寺很大,從大雄寶殿開始,到馬鞍山,一直到童家橋,全都屬于寶輪寺的寺地范圍。鼎盛時期的寶輪寺,有僧侶300余人,香火旺盛,氣勢恢宏。
除了寶輪寺,寶善宮是磁器口古鎮(zhèn)上的百年道觀,作為九宮之一,宮內(nèi)小巷逼仄,曲徑通幽,庭院四合。在清代和民初,道教及民間許多神教信仰者在此活動。到了20世紀30年代初,政府廢舊學辦新學,磁器鎮(zhèn)就在寶善宮設立小學。在經(jīng)歷一系列變遷之后,今天的寶善宮,已經(jīng)成為了古玩陶瓷藝術館。
永遠彌漫的茶香和飯香
磁器口永遠彌漫著茶香,大大小小的茶館俯拾即是。四合院里,吊腳樓上,背街里隱秘的角落,滾水燙開茶葉的沁人香氣與混在這茶香中的談笑一并傳來,一個入鼻,一個入耳,交相繚繞,勾起人們心底對逍遙的許多向往。
磁器口也是一座講究吃文化的古鎮(zhèn),人們所熟知的磁器口三寶:毛血旺,椒鹽花生,軟燴千張。毛血旺嫩而爽口,雜碎油而不膩,白豌豆耙和化渣,湯香辣燙嘴,味道鮮美,一碗下肚,通體大汗,暖人身心。
來到磁器口,踏完青石板路鋪成的街道,看遍吊腳樓和四合院,在寶輪寺再燒上一炷虔誠的香。你要么去吊腳樓上欣賞國畫家們畫筆下的磁器口,或者在大街小巷中尋找當年名人們留下的足跡。興致來的時候,找一家茶館,聽聽當?shù)厝说摹褒堥T陣”,老人們在旁邊下著象棋,江邊上的碼頭上擺渡人在霧氣中迎來送往。如此的情懷,好似身在仙境中。但樓下傳來的陣陣辣香又將你瞬間拉回現(xiàn)實,這樣的味道,在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境中是品嘗不到的,這里只能是重慶,也僅僅只能是重慶。
中山古鎮(zhèn) 繁盛一時的小京城
地理位置:位于江津區(qū)南部的筍溪河畔,北距江津城區(qū)56公里,重慶市中區(qū)96公里,東距綦江縣城約50公里,南距貴州習水90公里,西距四川瀘州市區(qū)120公里。
重要檔案:古鎮(zhèn)歷史悠久,可考歷史857年,明朝設有清溪縣;清朝康熙33年設行政辦事機構——筍里十二都;光緒年間經(jīng)幾次建制調(diào)整后為現(xiàn)在的中山鎮(zhèn)。
提名理由:有著“小京城”美譽的中山古鎮(zhèn),曾是繁華的水碼頭,現(xiàn)今依然有全西南地區(qū)保存最好的明清商業(yè)街,古鎮(zhèn)內(nèi)建筑古樸,民風淳樸,周邊風景秀美,更是在2005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
中山古鎮(zhèn)始建于唐朝,始名為龍洞場,是縣治所在地,繁盛非常,有著“小京城”的美譽。到了光緒年間,經(jīng)過幾次調(diào)整,龍洞場最終改名為中山古鎮(zhèn)。歷史上,這里是繁華的水碼頭,更是川黔地區(qū)的商品集散地。
中山古鎮(zhèn)位于江津南部筍溪河畔,沿著馬路石階往下,迎面而來的就是建于明朝的迎恩門。從迎恩門延伸而出的,就是長700米的古街。古街是中山古鎮(zhèn)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整個西南地區(qū)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商業(yè)老街?,F(xiàn)今古街上的100多家商鋪,便是中山古鎮(zhèn)曾經(jīng)商賈云集、客似云來的最好見證。
700米長的古街,整條街都用青石鋪設,街面3至5米寬,建筑物為穿逗式木結構或穿逗式和臺梁式混合結構,中間為騎廊式過街亭建筑,建筑群巧妙地利用三合場依山傍水的地形,靈活而經(jīng)濟地做成高低錯落的臺狀地基,依靠合岸樹木樁采用吊角樓式建筑,建筑高度為1—3層,墻體用木樁、木板、竹夾,屋頂全用青瓦鋪蓋,整條老街雨不濕鞋、日不能曬。而這個“古”字,貫穿了整個中山,它是端莊質樸的民居古莊園、古堡、古寺廟、古橋、古墩等古建筑的集中地,其中古莊園共計有9處。最有名的是建于清朝末年的棗子坪莊園,距古街僅幾百米。棗子坪莊園占地4000平米,精巧別致,配有花廳天井、魚缸、花臺和戲樓。緊挨著棗子坪莊園的是龍?zhí)燎f園,莊園四周為蔥綠的林蔭,每日早晚成千上萬的白鶴、白鷺飛舞林中,一年四季與人為友。古樸的石橋是古鎮(zhèn)上的又一景觀,雖經(jīng)800余年風霜,但仍然完好如初。
每到元宵節(jié),中山古鎮(zhèn)熱鬧非凡,鬧花燈一直是當?shù)氐膫鹘y(tǒng),花燈下的木偶戲,也是古鎮(zhèn)的特色之一。紅如胭脂的花燈,味美如珍饈的元宵,以及動聽無比的木偶戲,讓中山古鎮(zhèn)每年的元宵節(jié),都充滿著這座小鎮(zhèn)獨有的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