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豐寧蝴蝶舞
一瑩郎
承德豐寧滿族蝴蝶舞于康熙年間從宮廷傳至民間,是一種變相的騎射技術(shù)培訓(xùn)及演練。該舞蹈以懸險奇妙,姿態(tài)優(yōu)美著稱,成為豐寧獨有的民間藝術(shù)形式,300余年久演不衰。
豐寧蝴蝶舞流傳于承德豐寧滿族自治縣黑山嘴鎮(zhèn)八間房村,是滿族群眾非常喜愛的民間舞蹈。相傳,清定都北京后,派滿八旗有功軍士來此圍墾,當(dāng)時有八戶八姓,故該村稱八間房。
豐寧蝴蝶舞表演共需八人,四名兒童扮成蝴蝶,戴蝴蝶帽,穿蝴蝶衣褲,四名成年男子扮滿族青年(俗稱“騎著”)。
表演時,四名兒童站在“騎著”的肩或頭頂上,模仿蝴蝶飛舞的各種動作,還要做許多高難度的特技動作,全程表演只憑兒童和成人之間嫻熟的技巧配合而成。
蝴蝶舞表演分兩種形式。一是廣場表演,一是舞臺表演。廣場表演時,蝴蝶只是站在“騎著”的肩上或頭頂,展開雙臂或單臂做“單展翅”或“雙展翅”,或即興做些其他動作,“騎著”則巡場、旋轉(zhuǎn)上肩、跑圓場,平衡速跑或平衡慢步行進;舞臺表演時,四只蝴蝶在同一時間、同一方向,做同一動作和造型,如“童子拜佛”、“金雞獨立”、“群鴨戲水”、“哪吒鬧?!薄ⅰ疤K秦背劍”、“鯉魚打挺”、“蝴蝶展翅”、“喜鵲登枝”等技藝性極高、難度較大的特技動作?!膀T著”則要在保證蝴蝶完成動作的同時,或雙臂自然悠動,或雙臂于胸前,或雙手叉腰間,或慢或快踩著節(jié)奏,不斷變換隊形,舞之蹈之,形成了八只蝴蝶凌空展翅、翩翩起舞的優(yōu)美場面,給人以合作默契、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險中寓穩(wěn)、動中寓靜的藝術(shù)與力量的感染。
豐寧蝴蝶舞用吵子會伴奏,曲牌有緊急風(fēng)、四五頭、得勝令、柳新年、夸腔、激腔、舌番子帶串鈴、單出頭、雙出頭、古柵子、鳳秧歌等。樂器主要有嗩吶、鐃鈸、手鑼、大鑼、堂鼓、笛子等。
豐寧蝴蝶舞不僅反映了滿族人對文化生活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體現(xiàn)了他們善騎射的剽悍性格特征,反映了滿族人的心理需求,是滿族人性格的再現(xiàn)。
蝴蝶舞作為民間傳統(tǒng)的表演項目,曾先后參加過省少數(shù)民族體育運動會的開幕式等活動,屢次獲獎。2002年豐寧縣被省文化廳命名為“河北省民間藝術(shù)之鄉(xiāng)”。
2007年豐寧滿族蝴蝶舞在北京大興縣舉行的全國第二屆御苑杯滿族舞蹈邀請賽上喜獲最佳原生態(tài)獎。還被河北省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