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川易氏 宋朝皇親國戚后裔(2)
龍宇昊
慷慨悲歌 扎根吳川
易仕熊奔赴硇洲途經(jīng)吳川,會見了避元兵南下的吳川籍進士、右相兼框密使陳惟中,書寫易仕熊人生新的一頁。
陳惟中是南宋忠臣,宋寶佑四年(1256年)中進士時,易仕熊尚未出世,但對易仕熊的才干非常敬重,不倚老盡地主之誼,躬身在吳陽極浦亭與易集議勤王事宜。他們不辭勞苦,四處奔走,密會精英,招兵買馬,添置船只,籌劃光復(fù)宋室。陳惟中曾賦詩記下當(dāng)時的心況:“極浦亭前望遠天”,“海月高時人未眠”,“異日北歸須記取,平蕪盡處一峰園”。正當(dāng)一切就緒,會合硇洲行動在即,群臣擁幼帝開赴新會崖山,最后血戰(zhàn)崖門,全軍覆滅,陸秀夫抱帝投海。宋朝滅忙,易仕熊仰天浩嘆,悲愴不已,面北痛哭數(shù)日,以祭國殤。陳惟中決意誓不事元,遠走占城(越南北部)。易仕熊不忘故國,決心隱居吳川。趙氏夫人長途跋涉,千里尋夫,終與夫君相會。得知丈夫立意在吳川開基創(chuàng)業(yè),欣然支持,決心與夫君同甘共苦,改寫人生。初居飛鵝嶺,徙居碓砍嶺,后奠居上杭村。上杭青山環(huán)繞,綠水縈迴,風(fēng)光秀麗,景似杭州,為懷念南宋王都杭州,起名上杭,“上”與“想”近音,即思念宋室之意。
易仕熊從朝廷大官,淪為一介平民;趙氏夫人也從皇室千金,變?yōu)猷l(xiāng)間村婦,他們面對反差,正視現(xiàn)實,相敬如賓,相濡以沫,重寫人生。他們扎根上杭,開荒建舍,挖溝筑塘,與村民友好相處,教鄉(xiāng)民習(xí)文練武,傳授推廣中原和江南生產(chǎn)技術(shù)和文化,口碑甚好。易仕熊臨終前,還留有家訓(xùn),再三囑咐子孫,與人為善,與鄰村各族姓氏和睦相處。
易仕熊在吳川生活45年,卒于元至治三年(1323年),終年65歲。他到吳川的第4年,生下獨子繼述,是元皇慶元年(1312年)壬子科舉人,任湖北荊州府公安縣教諭,也開創(chuàng)了易氏崇文尚武傳統(tǒng)和家風(fēng)。在此后的科舉中,吳川易氏人才輩出,按光緒十三年版《吳川縣志》列舉,吳川縣歷代狀元翰林進士舉人名錄中的上杭人,自始祖易仕熊為宋代進土起,元明清代都有金榜題名,計有易世、易璘、易中等10人。易璘是明朝乙未科進士,任廣西梧州府教授;易中是清代已未科武進士,授職駐京提塘官。上杭易氏家族在清嘉慶年間,還辦起文林義學(xué),是吳川早期頗有規(guī)模的學(xué)堂之一。
祖先遺訓(xùn) 激勵后人
易仕熊是吳川易氏家族的始祖和奠基人,也為吳川的發(fā)展和培育人才作出重要貢獻。易氏后人承傳和發(fā)揚了先輩的傳統(tǒng)美德。上杭、東岸、沙坡嘴、嶺尾、后涌等易姓村莊是“抗日革命根據(jù)地”、“革命老區(qū)”。為抗日,為新中國的誕生,有26位易姓青年和20多位易姓群眾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今日上杭村文明村建設(shè)如火如荼,一大批外出經(jīng)商老板繼承祖先遺訓(xùn),回歸家鄉(xiāng)建設(shè)。沐浴著改革開放春風(fēng),上杭村步入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