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在頭上的規(guī)矩 冠制(3)
欣嘉
術(shù)氏冠
亦作“術(shù)士冠”。即鷸冠,掌管天文的官員所戴的帽子。前圓,差池四重,鷸羽為飾,紺色。鷸為水鳥,天將雨則鳴,古人因鷸知天時。故使掌天文者冠之。
武冠
武冠。即“武弁”。古代武官之冠,亦稱武弁大冠、繁冠。漢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珰,附蟬為文,貂尾為飾,名趙惠文冠?;蚣硬咫p鶡尾,豎左右。稱“鶡冠”。相傳乃戰(zhàn)國趙武靈王效胡服時始用。秦漢因襲不變,乃作武士之冠。參閱《后漢書·輿服志》下、王國維《觀堂集林·胡服考》。
卻敵冠
卻敵冠,前高一寸,通長四寸。后高三寸,制如進(jìn)賢冠,衛(wèi)士所戴。
巾幘
幘,原是秦國武將圍在額部的頭巾,形狀像長帕,漢朝起初常為卑位執(zhí)事所用。漢元帝額頭有壯發(fā),所以戴幘遮擋,群臣效仿皇帝,幘于是成為男子的主要首服。
幘的主體稱為“顏題”,兩邊圍向腦后并延伸出豎立的雙耳,耳下用方形的“收”連接固定。相傳王莽禿發(fā),在幘上覆巾,高隆如屋頂(俗語云:“王莽禿,幘施屋”)。文官戴進(jìn)賢冠,幘耳較長,冠梁和巾相疊呈“介”字狀,所以稱為“介幘”,武官戴惠文冠(貂蟬冠),幘耳較短。童子之幘不加巾,表示未成年。